科學與佛學的對話


「波粒二象性」與「緣起性空」 ── 一個虛構的對話

物(理學家):究竟光是甚麼?波動?粒子?為何會有悖謬的波粒二象性?!

佛(學家):光既是波動亦是粒子,但亦可說……它既不是波動亦不是粒子。

物:這是甚麼話?別胡謅荒唐怪話吧!

佛:請稍安毋躁。我的意思是,由外在的現象角度(extrinsic phenomenal perspective)說,光既是波動亦是粒子,但由內在的本體角度(intrinsic ontological perspective)而言,光既不是波動亦不是粒子。

物:兩者皆不是?那麼光到底是甚麼?它有何本自的屬性(intrinsic nature)?

佛:自性?光──或世界的其他任何現象──根本無自性可言。

物:甚麼?!科學的目的不就是要探究事物本身的性質嗎?

佛:嚴格而言,科學研究呈現於我們的意識之中的交互主觀的現象(inter-subjective phenomena),而通常假設了在現象背後存在着擁有自性的客觀事物,即「科學唯物論」(scientific materialism)或「唯物實在論」(materialistic realism)的觀點。波動現象背後是擁有波動自性的事物;粒子現象背後是擁有粒子自性的事物。這就是為何波粒二象性顯得那麽匪夷所思:波動現象與粒子現象同時考慮便對應於擁有不相容自性的事物──波粒!

物:這假設有問題嗎?

佛:問題是,以佛理而言,所有現象純粹皆自「緣起」──以相互依存的因果關係的狀況而生起,故亦「性空」──了無本自屬性可言。換句話說,現象的相互因果關係才是支撐它們存在的要素,而那不存在的自性當然不可能起任何作用。

物:那怎麼可能呢?

佛:不可能?你不就是對指出光的自性感到一籌莫展嗎?!

物:……這個……請多告訴我一些關於佛家的觀點。

佛:好,我正在說的是關於由大乘佛學的創始人──龍樹菩薩(Nagarjuna, c.150 - 250 CE)──所建立的中觀學派(Madhyamaka school)的觀點,它在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中被廣泛地接受。這個學派會認為光的粒子現象或光的波動現象的出現依賴於現象本身的複雜關係網絡。特別地,被認知的客體(即光作為現象)和認知主體(即觀察者作為現象)之間能夠有各種關係,而這有助決定不同的光現象──如光粒子現象或光波動現象──的產生。此即涉及佛家所說的「假立」(conceptual designation):主體心靈屬性對客體現象產生的影響。

物:在這個佛家觀點之下,常識性的主客二分(subject-object dichotomy)似乎已不能成立,因為主體和客體已沒有獨立之自存,而是相依而生(緣起)。

佛:沒錯。這二分是基於主客體擁有各自的自性的假設,從而認為它們是現象背後獨立自存的個體。但假若存在的只是作為現象的主體和作為現象的客體,而凡現象皆純自緣起,那麼這二分當然站不住了。在佛的終極「勝義諦」下,主客體實則已混為一體了,日常主客之分只是現象中的「世俗諦」而已。

物:你可否用這些觀念去解釋關於光的波粒悖謬實驗?

佛:我只能說這些實驗裝置建立了一組新的現象關係──尤其涉及主客體之間的──故此能觀察到一組出人意表的現象。從現象的角度說,有的只是驚奇而不會是悖謬,悖謬之所以出現僅當人們假設現象背後存有自性。

物:呀,我剛記起一位傑出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 -),的一句名言,它似反映了佛家的空性要義以及表達了量子論的要旨:「沒有基本的現象是一個現象,直到它是已被觀察的現象」(“No elementary phenomenon is a phenomenon until it is an observed phenomenon.”)。因此,光既不應被視為粒子(現象)亦不應被視為波動(現象)──直到它被觀察為粒子或波。

佛:有道理。

物:還有,另一些傑出的物理學家也把作為客體的物質與作為主體的心靈密切地聯系起來:

1. Henry Stapp: “The properties of ‘quantum matter’ lie ‘mid-way’ between those of classical matter and mind: ‘matter’ has moved towards ‘mind’.”

2. David Bohm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need for: “a new notion of unbroken wholeness, in which consciousness is no longer to be fundamentally separated from matter.”

3. Eugene Wigner: “[it] was not possible to formulate the laws of quantum mechanics in a fully consistent way, without reference to consciousness … the very study of the external world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ntent of consciousness was the ultimate reality.”

佛:對於深邃的意識之迷,佛家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物:歸根究抵,所有這些佛教教條有否可靠的基礎?

佛:它們豈止是教條呢?!它們是由佛菩薩的證悟所得的終極真諦,就如《心經》所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物:那麼證悟又是甚麼呢?

佛:它是種植根於無量慈悲心而最終達至的無我神秘境界……






郭偉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