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的前海沿兒:你好~!
如果你還在這個世界上,我向你問好了!現在的我剛剛對真正的自己有了一點瞭解,請不要笑話我哦,因爲這是你二十年前的認識。已經39歲了,在外面尋找了這麽多年,經歷過與死亡擦肩而過,但是也沒用觸動自己覺醒。不過,這使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探索啓動了。現在看來我以前的所作所爲,都是在自身的外部找自己,也就是總是希望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達到了某個位置或者得到了某個東西,自己就會幸福了(就是平靜了、安然了)。現在設想一下即便是得到了(以前的理想就是要掙到五百萬以上的財産),就會平靜安然了嗎?不會的,因爲這個世界唯一不改變的事情就是改變本身。得到了還會失去,人生就是在曲綫中度過的。所以財産不是真正的自己。當時如果醒不過來了,那我這個生命就停止在了33歲,這個世界上什麽是我的呢?什麽能代表我呢?什麽都沒有。這個世界照常的運轉,好像我沒有來過這個世界(這應該是這個星球上大多數人的狀况)。
自己到底是誰呢?
我是前海沿兒。而這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另外一個人出生也有可能叫這個名字。
我是我爸爸的兒子,我母親的兒子,我哥哥的弟弟,我姐姐的弟弟……這也是依照外境的已經有的參照物做出的定義,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我是現在這副肉身。而現在的科學發現,物質只是不同的頻率的震動聚在一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認爲的實在的物體只是空的震動而已。這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我是自己的思想。思想是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想像。先來看回憶,我們不可能回憶起來當時所有的一切,只是能回憶起來你能够回憶起來的;再看對未來的想像,任何人不可能確切的想像出來未來發生的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發生。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再好的思想也只是一種發生的可能性而已,我思故我在,是不正確的表述。所以真正的自己也不是思想。
我是現在的感知,神經其實也是一種物質,物質是空的震動,這樣說感知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看了很多書,其實都是爲了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從玄奘翻譯佛陀的《般若心經》到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系列,從埃克哈特托利的《修煉當下的力量》到李爾納《回到當下的旅程》……現在看看有幾十本了,最近又看了一本埃克哈特托利的《寧靜在說話》,對這個問題,我現在有了一點認識。
真正的自己就是那個意識(我想不出來更確切的詞匯),確切點說就是那個容許這些震動發生的空間,我們是宇宙創造出來的感知宇宙本身的意識。沒有了這個意識,一切都不會發生。現在回想起來昏迷,只是感覺到自己昏迷之前的一瞬間,還有醒來的模糊感覺,中間是空白的。這個空白就是沒有了意識,沒有了容許這些震動發生的空間。那就是我們來的地方,和我們要去的地方。真正的自己是空間,圍繞在所有震動(發生的事情也是各種震動的組合)周圍的空間。
這裏的意識和思考、感覺不同的地方是,意識是思考、感覺發生的空間,沒有這個空間,思考、感知就沒有。這兩個是經常被人們混淆的。其實有一個方法可以驗證,就是我們很多時候對事物的意識,是沒有思考的。應該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感受。比方是你看著一朵花或者任何一種生物,沒有思考的和它單純的在一起。這也是最難用文字表述的地方,因爲你再會運用語言也說不清楚一個橘子的味道。那個意識只能通過你的體驗得到。所以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用語言是表述不清楚的,只有自己去體驗。這也是很多的禪宗公案裏面所說的,趙州禪師的“吃茶去”,就是讓我們自己去體驗。任何高明的老師都幫不了我們自己。
有了這樣的體驗,就會對佛家說的“本來如此”“本來面目”“自在”“空”“相續相”和埃克哈特托利說的“當下”,就有了體認,更能體認“這個世界沒有偶然的事情”。情緒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憤怒、害怕、懊惱、焦慮等情緒都是對那個本來如此的意識空間做的無謂的抗爭,它不會因爲你無謂的抗爭而多一點少一分。我們只是觀照著當下發生的事情,根據當下的狀况自然的采取行動。不會被困在思想裏面,不會有“等一會兒”“我知道”等等之類的頭腦想法。實際的狀况是我們對所有的一切是一無所知的,這個說法包括了所有人類。就是做當下該做的,讓一切自然的發生,不會在等待中浪費宇宙賜予我們的意識所有震動發生的禮物。我們是宇宙創造的來感知宇宙本身的那個空間。現在想起了埃克哈特托利在《米爾頓的秘密》中寫的,冰激淩店老闆對米爾頓說:你真的活著嗎?而我們大多數人只是活在頭腦裏面,在沒有提示的情况下不會在不動手的時候感知到手的存在。
雖然對于二十年後的前海沿兒而言,看到我寫的信會笑的,但這是我現在真實的體認。我會在以後不斷的深化這種體驗,不斷的完善這封信。也會根據以前對自己立的願“自覺覺他”采取相應的行動,比方說現在在淘寶上開茶室。佛陀說萬事萬物都是福德智慧圓滿具足的,這是說那個空間就在那裏,不會多一點少一分。
此致 敬禮 前海沿兒 2011-11-07 00:42
~~~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色如如心解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