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

如果有人能用腳彈鋼琴
那,有甚麼事,我們有理由說 i can't.


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惠敏校長說"好習慣就是戒"
他自己即是好習慣的收集者與奉行者
卓越也是習慣性的行動''''''''''''

「成功」是有能力「做出改變」「創造深遠影響」和「致力於自我實現的人生」。
「愛自己所做的事」「有效率地達到目標」
研究在世俗眼光中看似「功成名就」的人的共同特徵,得出的結論卻是「無需迎合世俗,只需忠於對自己有意義的事物。」成功,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
習慣:通往卓越最扎實的途徑,養成有效率地達成目標的「習慣」
在面臨挫折時恢復鬥志、找出解方,在取捨掙扎時克服惰性、堅持初衷
2000年前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覆。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習慣」為「意願」「知識」與「技巧」三者的混合體,融合這3項要素,培養成功的習慣,是通往卓越最扎實的途徑。
在生活和工作中,愈能將「意義」「思考模式」「行動模式」這三大要素高度重合的人,就愈成功;反之,若三大要素是多頭馬車,則成功將難以維持。

別一進車內就開冷氣

請有開車的朋友們都要看!
別一進車內就開冷氣
進車後先開窗 幾分鐘後再開冷氣

原因如下
據研究 車子的儀表板 沙發 空氣清淨劑
會散發苯苯是致癌毒物

證法眼者之正觀

重點摘要


印公導師教誡弟子:學教修慧之人,戒之在「慢」;發心做事修福,戒之在「俗」;偏向修行者,戒之在「怪」。
不離現身的身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直觀緣起無我,通達畢竟空義。後期真常大乘,以及晚期秘密大乘則不然,它不是以慧為先導的勝義如實觀,而是強調禪定為主的世俗假想觀。
佛性名為我;如來智眼,法身,結跏趺坐,如如不動坐在我人身內。這絕非如實的緣起觀所能通達的,而是憑世俗的假想禪觀才能觀到的境界。
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
從平凡人的地位,發無上菩提心,樹立性空見,長養大悲心。

內行人吃的膠原蛋白

『膠質』和『骨質』在人體內就好比房子的『水泥』和『磚塊』,通常一些老化現象都是膠質缺乏才會引發。

束縛v.s逍遙

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誰無事賞芭蕉,早也逍遙,晚也逍遙。
是君心緒無人曉,有也逍遙,無也逍遙。

生命若不是現在,那會是何時?

       重點摘要

不屬於自己的,卻常常心存慾望;

握在手裡了,又懷念未擁有前的輕鬆。

生命若不是現在,那是何時?

愈是簡單的快樂愈可以經久不變,

不用苦苦追求快樂就是一種幸福。

抗生素你該怎麼吃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你可能因為感冒,因為喉嚨痛、肚子痛、牙痛或是其他的發炎現象,(ps:一定要是發炎現象)到醫院就醫,拿回一堆藥,其中一定含有一般俗稱的消炎藥就是抗生素。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中,藥吃多了對身體沒有好處,所以很多人只要症狀消除了之後,就自行停藥。

對於一般的藥物來說,需要時才吃這種作法是正確的,但若對抗生素也採用這種方法的話,你可能就在無形中種下了抗藥性的禍根。

內行人吃的膠原蛋白

其實『膠質』和『骨質』在人體內就好比房子的『水泥』和『磚塊』,通常一些老化現象都是膠質缺乏才會引發。

念佛淺說

──印順法師                重點摘要

佛教中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善惡、輪迴解脫等,都應有一明確的信解,這就是信三寶、信四諦等。假使連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堅信,疑惑不定,說他念佛便可往生,實在是笑話!
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相呼應,不相應便不能生淨土。

淨土新論

印順導師著                        重點摘要


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這如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
有眾生就有環境,眾生為正報,世界為依報,
從自身清淨,而更求剎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眾生的成熟眾生),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


逆緣是修心的良藥

作者:袞卻格西               重點摘要



依於受取苦,你可以修得忍辱、慈心,悲心它是加持。
忍辱的無量利益,不能依止上師、三寶而生起,是要依止敵人才行
在那個團體裏,如果有那麼一個可以生起嗔心的物件,就要好好利用機會來轉化我們的念頭,修習忍辱。培養那麼一個善心,對自己無量來世來說,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

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討

陳英善                       重點摘要

    堪稱為天台中興法將的湛然,以性具說作為天台智者思想核心,基本上已喪失了天台智者一向對理體說所作的反省批判,簡單地說,已失去了緣起中道實相之辯證張力。
中唐以來的整個中國佛教,幾乎圍繞在「體」這一觀點上來論述佛教,湛然亦不例外,故特就理具來解釋天台思想   

無事


輕鬆自在本無礙
天上人間無去來
心中無事自閒閒
隨它花落花又開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論爭

釋演慧              重點整理


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宛然。
錯認心法,便是真如,故談攝色入心,方具諸法

與子相處之道


我們一直把教育停留在智育的思考,忘了人生最重要的人情世故,
遺漏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感情和貼心。

我不知道,我和孩子還有多少人生相伴?
但幸福在我看來,越來越簡單了:
我只想再看孩子一眼,多看一眼,靜靜的看他一眼。
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永遠的心肝寶貝。

止觀教授



開示:薩迦法王
重點摘要

大多數的人,縱使他們期望得到快樂,但因為無明,實際上卻製造了更多痛苦的因
你永遠無法以普通的方法找到真正永久的快樂。唯一能夠真正克服痛苦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修持佛法。
佛法指的是能夠改變或調伏自心的方法。

有志竟成


重點摘要

積極進取的正向心態,可以使一個人變得多勇敢、多堅強。
他視這種疾病為一輩子形影相隨的朋友。但也因自身的經驗他了解其他患者有多苦,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頂禮聖者法語,祈願眾生..同沾法益。

.....................地印恭錄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diin54321.

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

                   釋地印於法鼓

序言

佛法以心為宗,修行即在修心,諸祖慈悲,以牧牛喻,曉迷人、示途徑,令知修心之要。地印性雖不敏,但好其學,試以廓庵和尚十牛圖頌為本,配以普明禪師牧牛圖頌為輔,直明修心歷程,效法前賢宏法之悲,願與後學啟迪之功。雖悲願可嘉,然德學未備,虔請諸方大德指正圓飾。                            
地印作禮2009/12/16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diin54321.

默照禪七心得

    「默照即禪」。這不是賣弄文字遊戲;這是七天來的經驗累積與聆聽師父開示後的深刻體驗。怎麼說呢 ?

    佛法以「心」為宗,修行重在修心,而「禪」是佛心。所謂禪即是定慧等持,當下清清楚楚而心不動,即是即照即默。古德謂行住坐臥皆是禪,在日常生活中,吃飯睡覺、行住坐臥,時刻保持心清清楚楚的覺照而心不動,這即是禪、即是默照。









因緣

  •  一段一段都是過程,不斷延續卻各有因緣,不同因緣中成就不同的「自我」;既有不同的「自我」,那何者為我 ?

體悟

  • 世俗諦的事,要活用勝義諦的理,才能趨近圓滿;而世俗諦的圓滿則是勝義諦的顯現。法雖無高下,卻有次第。法有次第階層之別,卻無高下好壞之分。



人生


  • 愛一個人~要了解,也要開解; 要道歉,也要道謝;要認錯,也要改錯; 要體貼,也要體諒;是接受,而不是忍受; 是寬容,而不是縱容; 是支持,而不是支配; 是慰問,而不是質問; 是傾訴,而不是控訴; 是難忘,而不是遺忘;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是為對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對方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費; 可以隨時牽手, 但不要隨便分手。


    藏龍臥虎今現身,              藏龍臥虎今懦夫,

                鏡花水月了無痕,               鏡裏罪容化成無,


                 人間疾苦頻伸手,               人情冷暖難回首,


                  願留大愛在娑婆。                嘆留多少傷心事。


成功的要件

  • 世間真正的高手,是能勝,而不勝,有讓人的胸襟;能贏,而不一定要贏,有善體人的心懷,不是嗎?


  • 能屈能伸、收放自如,實乃世間真正高手;勝他,可砥礪其心;敗他,可砥礪其心。能善觀因緣,以利他為先,則為出世間真正高手。

快樂

  • 快樂不是用追求得來的,而是發現得來的,凡事總有好的一面,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發現而已。



  • 快樂的人懂得惜福,他們從不埋怨自己缺少什麼,而會去珍惜自己擁有什麼。

十牛圖(彙整版)

事理圓融門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行門與弘化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離世間品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無遮大會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diin54321.

明心見性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臨濟的中心思想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長松茹退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佛心宗簡報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現前地菩薩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抽水機旁的水瓶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做自己的貴人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轉世的藍圖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一度C的溫度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上帝有賣嗎?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唐僧白馬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你的獨木舟是甚麼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誤會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玉米田的奇蹟R

Check out this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一碗湯麵的故事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diin54321.

書到今生讀已遲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diin54321.

防癌飲食20招

               
 Dr. Johnson , Lo

1.  飲食來源最好多種多樣,以降低風險,這包括不同的食物和不同的來源,例如到不同市場、不同菜攤買菜。
2.  少吃花生相關製品,包括花生糖、花生醬等。
3.  儘量不以高溫作為烹調方式,如果炒菜鍋已經發煙,就表示溫度太高。改用「水炒」並加蓋,以減少油煙。

從肝癌復原之現生身說法

感謝這一堂真實生命教育課程---

談我瀰漫性肝癌復發後又消失的經歷
我曾經為癌症苦過,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離苦得樂,於是把我親自對治癌症的過程及想法在此與更多人分享,希望看到此篇文章的朋友們,可以不用再走冤枉路,皆可成為有緣且有福份的人,不僅可疾病消失而且皆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中陰教法

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重點摘要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有沒有轉世,在究竟的層次上都屬二元對立,因此我們只能在相對的層次上來討論轉世的概念。

「證悟」意指從輪迴相續中覺醒過來。
死亡並非你最後一次說再見的時候,你最後一次說再見應該是在證悟之前的時刻。
在死亡的狀態下,你被迫無法忙碌,因為所有東西都在分崩離析。你的眼睛看不見,你的耳朵聽不到,你的身體無法再有任何感覺,這時候,你得到一個機會,有生以來,你的心識第一次處在一個最自由、最赤裸、最有力量的狀態。

「中陰」到底是什麼意思?「二者之間」、「間隔」的意思。但事實上根本沒有這二者的存在。



遠離四種執著



重點摘要

薩迦祖師札巴堅贊所傳授的心要口訣:《遠離四種執著》。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
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




學醫、學佛、學生死




黃錫信醫師著

拜讀黃醫師這篇大作,心中有很深的感觸,他是公認血液腫瘤科的治療專家,卻肯說出最誠實、懇切的自省,深刻而老實檢討醫學的能力,及面對生死時,醫學的無奈極限,而躍進、步上佛法菩提大道。不只他個人在親人得癌症時,大夢突然驚醒,他的驚醒,也足喚起大家共同的儆醒。腫瘤科專家,只怕今生錯過佛法,而以念佛、讀經,作為日課,又末了,他只希望大家為他念佛,為他奔向西方淨土而高興,此中有迴蕩不盡的啟示,願大家細細品味、深思。

聖嚴法師開示《六祖壇經‧定慧品》

六祖惠能所說一行三昧,是「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直心,就是不與煩惱相應的智慧心和慈悲心
時時用、常常用慚愧、懺悔、發菩提心來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的六度萬行。
只要跟以上的修行意念相應之時,當下就是直心

完美主義者與出離心

 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        重點整理

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裏修,在地鐵裏,在公司裏,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

我很善良為什麼還有種種痛苦煩惱?

  我這麼善良,為什麼我會得這種病?為什麼老天這樣對我?公平嗎?

在我剛皈依佛門不久時,內心經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於對心靈的規律還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對因果報應存在種種疑慮。
我曾經向我的一位德行極其高尚的師父請教:「因果報應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經常會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很好?」

生命的恩人與仇人

給我的恩人  給懂珍惜的人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某電視公司請我去主持個特別節目,

那節目的導播看我文章不錯,又要我兼編劇。

可是當節目做完,領酬勞的時候,

導播不但不給我編劇費,

還扣我一半的主持費。 

110 歲的年青人許哲的故事


什麽樣的意念,使她終其一生從事無薪的「人間義工」?

什麽樣的願力,使她以110歲高齡仍在服務、照顧著貧病老苦的人們?
什麽樣的福報,使她跨越了三個世紀,却能保有年輕健康的心靈,隨時隨地喜樂自在?
110歲的許哲,英文名字是「德蕾莎 (Teresa) 」,梵文名字是「愛人 (Prema)
新加坡人以擁有她爲榮,視她爲「國寶」;天主教徒將她與德蕾莎修女相提幷論;佛教徒認爲她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她却說:「我只是一個會掃地,喜歡做工的平凡女人。」

該轉彎了





有一對要租房子的夫妻,倆人拖著疲累的身軀挨家挨戶的找房子看,但總沒有幾個中意的




聰明不快樂

我認識很多聰明人,他們都是好人。
我尊敬且羨慕他們,但我害怕變成他們。-王文華

原因不是「無知就是福」。「無知」不一定是福,太晚去健康檢查的人都知道。而且「無知」不是一種選擇。個性上喜歡追根究底的人,不管教育程度或個人修養如何,還是會去追究。

我怕的原因是聰明人大多不快樂。他們有高薪和美滿家庭,但還是脫離不了青春期的焦慮。大到地球太溫暖,小到咖啡不夠熱,都讓他們皺起眉頭、忍住情緒。


垃圾車定律

One day I hopped in a taxi and we took off for the airport. We were driving in the right lane when suddenly a black car drove out of a parking space right in front of us. My taxi driver slammed on his brakes, skidded, and missed the other car by just inches! The driver of the other car whipped his head around and started yelling at us.
有一天,我跳上一輛計程車,打算到機場。正當我們開上正確的車道時,突然間一輛黑色轎車從停車位開出,正好擋在我們前面。我的計程車司機立即踩剎車,車子滑行了一小段路,剛好閃開來車,兩車之間的距離就只差個幾英吋!另一輛車的駕駛兇狠地甩頭,並且朝著我們大喊大叫。

一個有夢的女孩


阿彌陀佛!

拼拼就是我的大女兒張雅涵, 她是大菩薩示現人生無常
長庚醫訊四月號登了她的故事, 雖然心痛還是與您分享
祝福您   福慧平安

走路像鱷魚的男人

 一個有勇氣的男人     

在南投縣山區鄉下,有個小孩名叫阿潭,他三歲時罹患小兒麻痺,從此無法站起來走路;他像一隻鱷魚一樣,用胸部貼在地上爬行,所以他的膝蓋、小腿、腳盤經常磨破、流血,也留下許多疤痕。
到了七歲,爸爸才教他用兩隻手,拖著鞋子走路。你可以想見,當阿潭用手拖著鞋子走路,別人一定都會用好奇的眼光看他,但阿潭總是不自卑,而以點頭、微笑面對。

早晨精力湯


40歲及65歲是健康的兩大關卡  孫安迪

 從生理的角度看,人類有兩個關鍵的年齡,第一大關卡是40,因為40歲以後體內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酉每,可排除體內自由基)活性降低一半,褪黑激素分泌量也下降一半,整個人的抵抗力明顯變差,到了65歲則進入第二大關卡這些數值又再下降一半,身體日益衰老。
所以,40歲前後是一個人開始保養的關鍵。

瓶裝水的罪惡

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圖/istock網站
每生產一公升的瓶裝水罐,需另消耗十七.五公升的水。

  
罐未開封的瓶裝水,整齊地排列在會議桌上,透明的瓶身加上白色的標籤,散發出一股極簡的時尚感。
會議正討論著企業間的碳排放交易,與會者陸續轉開了瓶蓋,尖銳的膠膜碎裂聲,像暗箭般在會議室裏四竄。兩個小時後會議結束,六瓶水中開了四瓶,開封的水全都沒有被喝完,喝剩的水一如往常地將被沖到下水道去。
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企業開會場景,瓶裝水不知自何時起,已成會議桌上的必要擺設。其實不只是企業,包括學術的研討會、議會的公聽會、政府的協調會、一直到學校的家長會,瓶裝水都是必然與會的貴賓。
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飲用瓶裝水嗎?

富裕病


  妳,還在當「孝子」「孝女」嗎?趕快「悔改」,以免「誤人誤己」。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