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在明天……




假想死亡就在明天,所有的虛榮、所有的外界期望、包括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的東西才會留下。賈伯斯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讓人生價值重新排序最好的方法。

昨天.....正在美國東岸,到附近社區散步,一時看不確切,喔,那家前院怎麼有些白色凸起物?走近定睛再張望,竟是一塊一塊斜插的墓碑,還黑筆寫著人名與存歿年代。那家人把自己前院布置成了亂葬崗啊,連路人我都嚇了一跳。

這時日是美國的萬聖節。

如果是華人的院落,一定萬萬以為不可。怎麼把好好的陽宅搞成陰宅模樣?這多討晦氣,且會壞風水的。

在西方,每逢這個萬聖節,南瓜燈下群魔亂舞,連青面獠牙的厲鬼,也變得諧趣而可親……。


在華人社會,因為「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傳統,人們避談死亡,孩子也很少機會與大人討論死亡。譬如我的童年記憶,連嘴裡說到死亡都犯忌諱。大人會叱罵,教我呸呸地朝地下吐口水。童年的心裡,覺得死亡是很恐怖啊,要不然,大人怎麼會聞之色變?

美國到萬聖節時分,紛紛把自己房子裝成鬼屋,讓小孩穿上骷髏道具,甚至闔上眼躺進棺材,其中蘊含著某種生命教育吧。比較起來,西方把死亡看得平常:他們的墓園像是城市風景,他們的葬禮常以溫馨的聚會收尾,蛋糕的甜度讓人生落幕時也帶著家居情調,不像華人的這類場合總顯得凜冽:親屬披麻帶孝地哀哭,祭文充滿悲調,形式上尤覺誇張而虛妄。

比較起來,西方人把死亡看得近些,有時候彷彿近在咫尺。譬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說法,他說自己十七歲時,讀過一則格言:「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說,自此死亡像是隨時砥礪的朋友。後來三十多年裡,賈伯斯每天早上都照著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要做些什麼?」如果連續幾天得不到答案,他就知道過日子的方法必須改變。提醒自己死亡近在眼前,是賈伯斯看清楚事情輕重的方法。

假想死亡就在明天,所有的虛榮、所有的外界期望、包括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的東西才會留下。賈伯斯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讓人生價值重新排序最好的方法。

從另一個角度看,賈伯斯這套想法其實非常東方、非常宗教。賈伯斯十八、九歲就到印度靈修,焉知他不是從東方宗教得到這類的啟發?

事實上,佛法就教誨世人在靜坐中觀想死亡。譬如《法句經》故事中,佛陀曾經教導名叫悲希卡樂的少女這個法門,要她修習「死念處」(名詞有多種譯法,《增壹阿含第四十品第八經》作「死想」,《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經》作「念死」,《雜阿含第七四二經》作「隨死念」。)賈伯斯提醒自己只剩生命最後一日,佛弟子用來觀想的是只剩最後一餐飯功夫。這類的「死想」讓人思慮清明、煩惱斷除,乃是幫助學佛的人精進的功課。

對有修為的人,在佛法中,死亡也可以是清淨業力的過程。討論「中有」(死亡的過渡階段,也稱「中陰」)的經典,更屢屢提及在生與死的過渡階段保持覺知,乃是證悟的關鍵。

只可惜,華人文化中受儒家影響而避談生死,也限制了集體心靈對終極關懷的追索。僅只著眼生存的現世,無怪乎華人對福報的渴想十分強旺,對金錢得失貪愛不放,如此執著於現世的一場熱鬧,何嘗不是——未將死亡的虛靜放在近處、當做提醒的緣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