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歇了禪師說:「講道論懷實可傷,終朝身臥涅槃堂,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蓆有霜,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獨為他人忙,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 明末的永覺元賢 : 內檢其心,必先外束其身,未有身既放逸,而心能靜一者也。
- 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聖嚴 : 因為菩薩能夠救苦救難,一定是要從受苦受難之中走過來,才知道如何幫助眾生出離苦難。 在受苦受難當中,還能夠把自己的苦難放下,還能夠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那就是大菩薩。他是在苦難中救人的,是在苦海裡面度眾生的。既然是在苦海裡面,同樣地也要受苦受難的,而且可能還比其他的人受得更重、更多。用他們寶貴的身體或生命來當教材,喚醒這個社會的良知良能。這災難是我們共同造的共業,而他們就在這共業中變成了我們的代表。他們可能有造業,也可能沒有,不過他們代表我們,奉獻了他們自己,所以我們要感恩這一些罹難的菩薩們,救了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我們對於罹難者的家屬也要致敬、感恩,他們也都是大菩薩,因為他們要承受失去親人的悲傷。但是,如果我們在災難過後,仍然沒有警覺心、觀念不改變、行為不改變,那我們就是罪人了,對不起那些以自身做為活生生的教材,來教導我們的老師;他們用非常寶貴的生命來換取我們的覺醒,如果今後的我們沒有覺醒,那真是最大的悲哀和罪過!
- 當遇到任何狀況的時候,要向正面去思考,不要向負面去思考,如此才能帶給我們自己無限的活力,去面對、承受、處理、並放下所遭遇的困境。佛經說「一切唯心造」,心的方向是往正面去思考,就會得到正確的成果;向負面去思考,就會得到負面的成果。
- 聖嚴法師人心重建法語:不論遇到多大的傷害和損失,只要你還有一口呼吸,就有無限的生機。
- 張拙〈見道偈〉,「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 紫柏真可:「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 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觀照般若;若不通觀照般若,必不能契會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即正因佛性;觀照般若,即了因佛性;文字般若,即緣因佛性也。
- 宗密的主要思想是繼承智儼以後的性起說。根據《起信論》一心二門的學說,認為一真法界有性起、緣起二門。性起是說一真法界的體性,湛然靈明,全體即用;所以法爾常為萬法,法爾常自寂然。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法性之外更無別法。所以諸佛和眾生交徹,淨土和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淨緣起門對治染緣起門以和性起門相合。
- 頓悟是說圓機聽聞圓教,了知一切眾生皆如來藏,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漸修是說已經頓悟,更為斷盡多劫顛倒妄執的習氣而修行。稱性修行
- 宗密說: 今時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
- 師父指出,中國佛教各宗派內,不論是祖師的經歷、所著的論述中,幾乎都與《華嚴經》、華嚴思想有關聯。《聖嚴師父》
- 神會:佛性獨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無情。 若青竹黃花同於法身般若者,如來於何經中說與青竹黃花授菩提記?若是將青竹黃花同於法身般若,此即外道說也。何以故?《涅槃經》云具有明文,無佛性者,所謂無情物是也。
- 大珠慧海對無情有性說同樣持激烈的批判立場:法身無像,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非彼黃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
- 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花著黃花,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
- 證嚴法師:恨,就是把別人的錯誤拿來苦苦折磨我們自己,最後,毀了自己。
師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