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是世間的現實特性。一切無常。三界輪迴。
(2)集:是無明煩惱與業力;這是苦的 "因"。
(3)滅:是滅除煩惱,消除一切苦迫;超越世間,解脫三界輪迴。
(4)道:是滅除苦惱的方法。對治煩惱,通達涅槃。戒、定、慧。
一、 苦諦︰苦即三界輪迴生死逼惱之義
誤解:「苦難聖諦」,生命除了苦難與哀痛之外,別無他物。佛教是悲觀的。
實觀 : 既非悲觀,也非樂觀;對世界的觀點是如實的。以客觀的眼光看一切事物。
客觀而正確地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周圍的世界又是什麼?
並為你指出走向十足自由、和平、寧靜與快樂的途徑。
(一)、 佛法對「苦」的詮釋 :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和五盛陰苦。
外有寒熱飢渴等逼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所有諸苦皆歸苦諦所攝。
【三苦】「苦」的觀念可從三方面去審察:
1. 苦苦(一般的苦難) : 人生的各種苦難,身心苦楚,從苦生苦,名苦苦。
2. 壞苦(由變易而生):快樂的感覺和境遇,一切喜樂,如財富,健康……是無常的、不永恆的、遲早要改變的,到了變化的時候,苦就跟著來了,名壞苦。
上述兩種苦並不難了解,它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經驗,因而容易明白。
3. 行苦(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苦) : 一切是遷流變化,遲早免不了苦,即名行苦。 行苦是第一聖諦中最重要、最具哲理的一面。從一切行是無常的、不永久的,徹底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諸受皆苦』。
- 三受
樂受 ───── 壞苦
不苦不樂受 ── 行苦 一切行無常故,說「諸受皆苦」。
I. 一般的感受(表面),世間有苦有樂,也有不苦不樂,不能說都是苦的。
II. 佛法是(深層)的看法,世間的一切,不問是身心、器界;是個人、家庭、國家,都是遷流、造作的。佛在經上說:『以一切行無常故,說諸受皆苦』。
◎都是因緣和合所作,非是自然的,所以說造作。
◎都在生滅、生死、成壞的過程中,所以說遷流。
遷流造作的名為行。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不永久的。故深刻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一切是苦。
二、 集諦︰集謂積聚苦果之因
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由貪瞋痴等煩惱,造積善惡業因,故而招感三界生死苦果。
三、 滅諦︰滅盡三界結業煩惱,永無生死憂患。
四、 道諦︰道謂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總有七科
(一) 四念處 (二)四正勤 (三)四神足(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七)八聖道
此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 四諦有兩重因果。
苦為果,集是因,成為世間生死因果;滅是果,道是因,成為出世因果。
由造集有漏業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無漏道因而證滅諦涅槃。
- 四諦的重點放在人生現象上。
人生不外乎兩方面 : 一是染(苦、集)-凡夫;一是淨(滅、道)-聖者。
四諦的組織又以苦諦為根本。以「苦」為中心。
「集」是苦集,是苦的因;「滅」是滅苦,是苦的滅除;「道」是滅苦的方法。
- 釋迦第一次宣揚四諦,反復地講了三次,謂之「三轉法輪」。
初轉是肯定四諦(人生是苦、老死是苦等),以四諦說明人生的現象;
二轉是指出四諦在人生實踐中的意義(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三轉是證明佛陀本人已做到四諦的要求(苦已明,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
- 佛法是信智相成的,決不是說信了就可得救。仰信 解信 行信 證信。
我們必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知道苦痛的原因,這才能從消除苦痛的原因中,體驗真理,而得到解脫,不再受生死輪迴的苦迫。
緣起
- 緣起,並非是與四諦各別的 橫說四諦、豎說緣起 。
五、 依緣起而明苦、集
從苦迫的現實,層層推究,尋出苦痛的根源,發見了苦因與苦果間,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軌律。這就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
這是典型的十二緣起說,實在就是苦與集的系列說明。
六、 依緣起而明滅、道
緣起,是說這些(苦,集等),都是依緣(關係,條件,原因)而才能存在、發生的。所以可從因緣的改變中,使他消解而達到解脫,這就是滅道二諦。
七、 苦集相鉤纏,死生從緣起
(一)、 不只是由集而生苦,苦也是能起集的。
如眾生在感到了生的苦報後,依此業感的身心苦果,又有煩惱與業的活動。
所以,苦與集是互相鉤引,互相纏縛,展轉為因果的。由集生苦,苦又起集。
(二)、 緣起的意義:一切的存在,都是從因緣而起的。
果必由因:每一存在的事物,從過去看,都是從因緣而有的,這就是果了。
從這而看到未來,又都有影響未來的力量,這也就是因了。
因必生果:一切的存在,都是從因緣而起的,而因緣,也還是從因緣而生的。
所以,佛說生死無始。如苦與集:苦從集生,而集又依苦而起,展轉相續。
如從一點鐘而到十二點,又從十二點而到一點鐘,不能說最初從何而起一樣。生死的無始相續,就是從緣起的正見中發現出來。
八、 緣起是自悟之法,而四諦則是實踐的法門。
十二緣起說是自內證的法門,是釋尊在菩提樹思惟禪定,開悟後之觀察所得。
十二緣起說是依自身而考察;四諦說是為了他人易於瞭解緣起說而開示的法門。
十二緣起說是理論。而四諦說既是理論又是實踐,而且是以實踐為主。
- 四諦是釋尊最初所說的法,五比丘因瞭解了這些道理,得到了清淨的法眼。
所謂得到法眼,是指理解了有關四諦和緣起的理論,確立了佛教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會為異教邪說所迷惑。這是聖者的最初位。
- 四諦與治病原理 :
苦是現實的苦,相當於肉體上的病狀。 集是苦的原因,相當於病因。
滅是苦消滅後的理想狀態,就是無病時的健康狀態。
道是達到理想狀態的正確方法,等於醫生治療病人所用的種種方法,如注射、下藥、手術、食物療法、安靜、睡眠、休息、運動等等。
醫生治病時,首先須診斷病症(苦),正確地查明病因(集),其次要有關於健康狀態的正確知識(滅),然後按照這些條件,採取一切治病需要的適當手段(道)。
九、 緣起甚深,次第深入
- 緣起性空,即是般若智慧。證悟的過程即是次第深入緣起法的過程。
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思想,更是釋尊正覺的內容所在。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全部的佛教,都是以緣起法為中心。
- 緣起法的次第深入 : 因果觀、緣起觀、真空觀、圓融觀、法界觀
(一)、 因果觀 : 察果知因;種瓜得瓜;善因善果,世間正見。
(二)、 緣起觀 : 單因不起,必待眾緣;由此故彼,無常無我。
(三)、 真空觀 : 緣起性空,不生不滅。
(四)、 圓融觀 : 空有圓融,理事無礙。
(五)、 法界觀 : 一即一切,重重無盡,一切即一,事事無礙。
三乘緣起,緣聚即有,緣散則離;一乘緣起,緣聚不有,緣散不無。
(一)、 因果觀 : 察果知因,種瓜得瓜;善因善果,世間正見。
因果觀為凡夫世界的理則,世間的萬事萬物均有其一定的因果關係。
1. 因果觀念 :「為什麼 ?」察果知因、由因推果。 智慧的累積與文明的進步。
2. 善惡業報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人類道德文明的開展。
3. 三世因果 : 現報 生報 後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六道輪迴的生命真相。
4. 凡聖因果 : 生死業果與無漏業果。 超凡入聖與輪迴解脫的可能。
(二)、 緣起觀 : 法不孤起,必待眾緣;由此故彼,無常無我。
世間正見,因果緣起,有因有緣必生果,因果相續是宇宙人生的事實。
自力創造非他力;機會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絕望;善惡有報非懷疑。
- 世間正見中所蘊含的真理 : 如理思惟四諦與緣起,才能依佛法而離苦得樂。
1. 果必由因 :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必有其因由,絕非憑空而生,或是蒼天的捉弄。
2. 自作自受 : 幸與不幸、福報與災禍,喜樂、憂苦,都是自己所造之善、惡業力,因緣成熟而現起。 他人和外物都只是其中的配角,藉由顯現爾。
3. 因必生果 : 菩薩畏因。存在的業力,只待重緣和合,必然是要感果的。明白了正確的業力說,就知道善必有善報、惡必得惡果。過去世已種之業因,無法改變,但通過今世廣修善緣,則必然能重業輕受。
4. 眾緣和合方起 : 因果法則講的是因緣和合,不是單一的因,成立單一的果。 一件事件的發生,絕不是只有一個原因。 「都是你」的誤解。
5. 緣起業果的延續 : 因緣生果,果復為因,因果相續而無終, 除非證得勝果、解脫輪迴,誰也逃不脫這因果相生的鎖鍊。
6. 三世的深義:一般的認識,三世是指前生、今生與來生;更深一層的說,當下之前(過去)、當下(現在)、當下之後(未來),即是三世。過去的已經過去,而未來又還沒到,活著的當下就是生命 ! 生命只有當下,修行只是修當下 ! 故佛法重視當下的發心,能在活著的每一個當下的因緣中為善去惡、廣結善緣,則未來即已開始轉變,亦即所謂──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7. 無常無我的因果觀 : 佛法講的因果是流動的(非常)、組織和合的(非我),一直在無常的遷流變化,沒有主體性,並非只是一般種豆生豆的觀念;從緣起的角度觀察,萬法彼此是相依相緣的,是組織型態的遷流變化的,亦即是充滿了無限可能的變化,沒有固定的、不變的任何一法。
8. 輪迴與解脫 : 即使為善積福,甚至修煉成仙而生天,亦在六道之中,不脫輪迴;唯有了悟緣起、證得性空的聖者,才得解脫這生死輪迴的枷鎖。
- 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著有大乘入道四行觀,其中所教授之報冤行與隨緣行,當可說為是緣起法世間正見之精義。 逢苦不憂,因已了達因果緣起的生命真相,苦樂齊受,皆從緣生,一切皆隨緣業所轉;隨緣銷舊業,不再造新殃,得失從緣,心無增減,了達因果緣起,生命是可以如此灑脫自在的。
- 佛法的修行,不是要我們放棄家庭、社會、工作和生活,而是要我們於當下的身心及生活中去觀察體驗,將緣起法的理念應用於日用生活的離苦得樂中。
- 佛法承認前生的造作會影響到這一生,但這不是不能改變的。一個瞭解緣起正見、生命真相的人,就懂得如何去轉化它而創造新的因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