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羅睺羅小傳


一、                       前言


    佛教始於佛陀之證悟,故有關佛陀之生平記述,可說是佛教最原始狀態的描述,而除了佛陀本人之外,最能代表原始佛教的,可說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了,[1] 而十大弟子中,羅睺羅是最特殊的一位,他不但是佛陀弟子,也是佛陀的親身子,更是佛教史中第一位沙彌,十大弟子中最年輕的證悟者,這引起了學僧想對尊者羅睺羅進一步探討的動機。


    印度是不重視史實的國家,故對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的傳述;然而史實的考證並非學僧所要探討的重點,也非學僧之能力所及。此篇論文的目的是藉由佛經中對尊者羅睺羅的記述來了解原始佛法的意涵,並希望能從中體會出修行的重點,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二、                       誕生


    有關尊者羅睺羅誕生的時間有兩種傳說,一者謂其誕生於佛成道之夜,在胎六年;[2] 二者則謂尊者誕生於佛出家以前。[3] 羅睺羅又譯作羅侯羅、羅護羅、羅怙羅、羅吼羅、羅云、羅芸、羅雲。意譯覆障、障月、執日,以其出生為阿修羅王障月蝕時,[4] 或以其住胎六年,胎所覆障,又或以其障佛出家因緣,[5] 因以為名。[6]

    關於住胎六年,尚有如下傳說 : 眾人以太子出家六年,而耶輸陀羅竟有小孩,必是不守婦道,故要將母子一起都給燒死。耶輸陀羅為表清白,跳下火坑,而火坑竟變成水池,且長出一朵金蓮華來,母子兩個人都站在蓮華上而安然無恙,眾遂釋疑。[7] 而耶輸陀羅的受孕,則傳為佛為滿其父之願,遂指腹成孕,[8] 而後才行出家。而有關住胎六年的宿世因緣,宣化老和尚曾講述 : 因為尊者在往昔修行的時候,曾把老鼠給圈到洞裏六天,[9] 所以他在今生出世的時候,在母親肚子裏頭要住胎六年,受這六年的胎障之苦。[10]

    佛成道後第六年應父親淨飯王之請,從摩竭陀國回到故鄉迦毗羅省親,[11] 這是尊者第一次見到他的父親。

三、                       出家


    釋尊回鄉後不久,即令目犍連為羅睺羅剃度,並叫羅睺羅禮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授沙彌十戒,這就是僧團中有沙彌之始![12] 時,尊者羅睺羅十五歲。[13] 因羅睺羅是佛教僧團中第一位沙彌,也正值調皮的年紀,像一般愛玩的小孩一樣,常常喜歡說謊捉弄人。

(一)、   調皮的沙彌

    羅這個時候是住在王舍城外的溫泉林,有很多宰官、長者、居士來探問佛陀住在什麼地方,他總歡喜和人家開玩笑,當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他就說在耆闍崛山,佛陀在耆闍崛山的時候,他就說在竹林精舍,使大家徒勞往返,而小沙彌則以此自愉,樂在其中。以說謊來取笑人,這樣的風聲終於傳到了佛陀的耳中。

(二)、   佛陀的教誡

    這一天,佛陀洗足以後,指著洗足的盆對羅睺羅說道:「羅睺羅!這盆裡的水可以喝嗎?」羅睺羅答道 :「佛陀!洗足的水很髒,不能喝的。」;「你就和這洗足的水一樣!」佛陀藉機說道:「水本來是清淨的,洗了足就很骯髒!好比你是受了十戒的沙彌而不精進修道,不清淨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講玩笑話騙人,三毒的垢穢填滿你的心中,同清淨的水裏有了垢穢一樣!」佛陀再問他道:「羅睺羅!你去拿這個盆盛飯來吃可以嗎?」羅睺羅回答 :「佛陀!洗腳的盆不淨,上面有垢穢,不能裝東西吃!」佛陀再次訓道:「你就和這個盆一樣,雖然做了清淨的沙門,但不修戒定慧,不淨身口意,滿心藏著不實的垢穢,大道之糧怎麼能裝進你的心中呢?」接著,佛陀用腳把盆子輕輕一踢後問道:「羅睺羅!你會怕把這盆子踢壞嗎?」羅睺羅回道 :「佛陀!不會!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壞了也不要緊。」佛陀再一次訓誡:「羅睺羅!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將使誰都不愛護你、珍視你,就如同這個盆一樣!」

    佛陀教誡完後,又再說了一個譬喻給羅睺羅聽:「過去,有一隻大象勇猛善戰,但在交鋒的時候,牠都會把鼻子藏起來,因為象的鼻子很軟弱,為了保護生命,不得不保護鼻子。」「羅睺羅!你也應該慎守你的語言,假若你戲弄妄言,將會和大象傷了鼻子一般,你的慧命就會死亡,不為眾人愛護,不為智者所喜,臨命終時,更會墮入三途受苦!」

    以上佛陀的教誡記載於《中阿含經》卷32 業相應品羅云經第四〉中,這部經是佛陀最早對羅睺羅教說的經,前部以比喻的方式來解說道理,喚醒羅睺羅的愚癡;後部則詳細解說如何觀照造苦與不造苦的身、語、意業。以鏡子來照自己的簡單比喻,把羅睺羅的心帶入觀照自己的身、語、意業,並且分別解說未做的、正在做的、已經做的身、語、意業。佛陀殷勤的教誡羅睺羅,身、語、意的行為都應該經過不斷地檢視覺察,令其清淨。像佛陀這麼盡理、懇切、嚴厲的教誡,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擊中羅睺羅的心,使羅睺羅善根萌發,當下慚愧懺悔,發誓改變自己,絕不再犯。[14]

四、                       忍辱修道


    自從佛陀的教誡之後,羅睺羅砥礪精進,在修行上進步很快。一天,羅睺羅聽佛說法回來,房間被別的比丘佔去了,並把他的衣缽等物扔在門外。當時又下起滂沱大雨,羅睺羅無處躲藏,只好到廁所坐禪,心裡想著佛陀的言教 : 「無論在什麼艱難困苦的環境裏,無論遭受什麼麻煩挫折,都不要起怨毒的心。」然而此時一切低窪處的蛇洞被水淹沒,藏在洞裡的黑蛇紛紛逃出,對他的生命造成甚大的威脅。佛陀在靜坐中知道這一情況,立即將他喊到自己的房內,以此因緣,佛陀制定還沒有受具足戒的沙彌,可以有兩夜和比丘在一室同宿。[15]舍利弗經常在外面弘化,對於羅睺羅就無法常常照顧到,但自從這次事情以後,舍利弗就讓羅睺羅常常和自己一起行動!
    佛陀在講經時,舍利弗總是帶著羅羅前去聽講;舍利弗在靜坐時,羅羅總是跟著坐在身旁;佈教時,舍利弗也把他帶在身邊,讓他學習一些為法為人的經驗;每天托缽乞食,羅羅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後,常常跟師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開導,羅羅的修行突飛猛進。[16]

    有一次,羅羅跟舍利佛在王舍城乞食,一個流氓將沙子投進舍利弗的缽內,並用木棍打破了羅羅的頭。[17] 舍利弗安慰他說:「佛陀常教誡我們:在榮譽時侯,不能使心高舉;受侮辱時候,不能心生瞋恨。羅羅,應制伏瞋恨心,嚴守忍辱。世間沒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任何力量也戰勝不過忍辱。」羅羅聽從師父舍利弗的開導,內心平靜地到河邊用淨水洗滌身上的血污。佛陀知道此事後,高興地稱讚他道:「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因果辱。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忍是大海中舟航,能度一切苦難;忍是病者良藥,能救垂危的病人。我能成佛,獨步三界,主要是心地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18]

    在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代,羅羅就能像聖者一樣的忍辱,給師父很大的安慰,也給佛陀很大的歡喜!聰明乖巧的羅羅,對於修行非常精進,歡喜和人開玩笑的沙彌,現在一變而成為有莊嚴儀表的比丘,就在他年滿二十歲的那年,佛陀允許他受具足比丘戒。年輕的羅羅,在僧團中不見得活躍,他好像很老成持重,公共的集會裏,不容易見到他參加,總是默默的用功修行。可是,不管羅羅怎樣用功,他卻還未開悟,有些比丘,為了羅羅的開悟問題,請問佛陀道:「佛陀!羅羅比丘嚴持戒律,精進修道,小罪都不犯,為了求開悟,他好像什麼都不掛在心上,但是,為什麼他還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呢?」佛陀堅決的回答道:「持戒淨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漸漸證道!」

五、                       開悟的歷程


    佛陀對羅羅能否覺悟的問題,沒有掛在心上,佛陀滿懷著信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好幾次,羅羅像是開悟的樣子,但他仍沒有開悟,他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向佛陀報告,佛陀總是說他不行,並教他以後常和人講說五蘊、六入、緣起等道理,[19] 並要他自己獨於一靜處,專精思維我慢、無我、苦樂等法。[20]

    有一天,佛陀觀察到羅羅心智以臻成熟,便對羅羅說道:「羅羅!你要觀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你對人的身體和心念,以及世間上的一切森羅萬象的事物,都應作無常之想,不要執著。」羅羅聽到佛陀這幾句話後,心地好像恍然開朗,他告別佛陀,一個人獨自的回到精舍,結跏趺坐,一心思維這深刻的意義,他又用慈悲觀除去瞋恚的心,用不淨觀拋掉貪欲的心,用數息觀平息散慢的心,用智慧觀對治愚癡的心,羅羅深入禪定,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就開悟了。[21] 佛陀又對他說道:「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來對人對事,心量就可以擴大起來;把一切眾生容納在心中,就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羅羅隨即起座,頂禮佛陀說道:「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悟了。」[22] 佛陀讚歎他說:「在我的弟子中,羅羅比丘是密行第一了。」[23]

六、                       尊者的入滅


  在僧團中,成為龍象人物的是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而不是羅羅。一個嚴肅於密行持戒的人,他只是與世無爭、默默無聲的修道,我們知道羅羅有柔順的性格,有堅強的秉賦,但我們也知道他的比丘生活,並不是怎樣的活躍!所以,有關於他說法渡眾,以及與外道論法的事跡,在經典裏都不見記載流傳。就如佛陀所說,羅羅是一個嚴於禁戒、密行第一的人![24]
  關於尊者羅羅什麼時候入滅,這亦如他的出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一是說在佛陀涅槃數年前就已入滅;一是說佛陀涅槃時,他還服侍在佛陀的座前。[25] 另有一說則謂尊者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26]

七、                       尊者一生的啟示


    如上節所說,尊者密行第一,總是默默行持,從不表現自己,故其悟後的行誼事蹟經典所載甚少。然從其出家修道,聞佛教誡,精進修持而開悟證果,我們可看到尊者羅睺羅的天真、溫和、忍讓、堅強、沈著等的美德及其知過能改、嚴守戒律,勵行道業和密行修持的風範。尊者年紀輕輕即能開悟成聖,這對凡夫俗子的我們應具有無比的鼓舞力量,學僧於此願對於從尊者一生所得到的啟示作一小小的分享,學僧相信尊者的修行過程也正是我輩學佛人的最好榜樣。

(一)、   不捨小戒,知過必改

    小沙彌因調皮好玩而犯下小妄語之過,但經佛陀告誡後,遂立誓嚴守戒規,終成不壞禁戒,密行第一的聖者,可見持戒清淨是修行解脫的根本,正如古德所開示「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27]

(二)、   不需心外求法,修行的重點在於自己的身心

    佛陀明確地指出修行的切入點是由自己的五蘊和六處著手,明瞭自我的假合,熟悉緣起的流轉和還滅,這是眾生的輪迴和解脫之因,想要滅苦就要熟悉此一過程。這些均不外是個人的身心現象,因此,佛法的修行要落實到自己的身心之上,在內六根與外六處接觸的剎那,看清緣起過程的無常和無我,不再生起貪瞋的心理,如此不斷的淨化內心,看清它們的實相,自然得到最後的解脫。

(三)、   聞、思、修、證,是修行的必經過程

    佛陀先讓羅睺羅由聽聞和思考深入佛法的義理,再經由為人演說教學相長的訓練,自利利他的過程而生起真正解脫的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經由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的三個層次而證入;這智慧的生起,一方面要靠善知識的指導,免於盲修瞎練;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以理論和實踐雙管齊下,來達成淨化自己的內心,而最終體證究竟的實相。

(四)、   對治習氣,善用法要

    修行要得力,就要勇於對治自己的習氣,每個人的天性不同,生長環境不同,所薰養的習氣也不盡相同,睿智的佛陀針對個人於修行中因習氣所造成的障礙,提出了對治的方法 : 用慈悲觀除去瞋恚的心,用不淨觀拋掉貪欲的心,用數息觀平息散慢的心,用智慧觀對治愚癡的心。[28] 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習氣對抗,針對毛病,用對方法,自然會有雲清月現的一天。

(五)、   行住坐臥,密行修持

    尊者密行第一,當代高僧星雲大師「密行」的解釋為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羅羅都能了知,都能奉行。[29] 學僧以為,除此之外,「密行」尚有其他含義。
    尊者年幼出家,故不免遊戲貪玩,叫他要和大人一樣的認真修道,實在有點不太可能,所以佛陀教他數息一法,令其修持。[30] 這情形就如近代大德宣化老和尚於開示中所說 : 他所修行,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見他怎麼樣參禪打坐。他一天到晚就是好像不修行,盡遊戲人間,可是就在這個期間,他就是修行,他是祕密用功,[31] 真能於日常生活、遊戲作務中,隨時安住於呼吸,安心於方法上,這非甚深定力而不為功,故尊者於生活遊戲中即時刻不離修習,深入定力的培養,行住坐臥,密行修持,結果自成,成就甚深定力。

(六)、   戒定慧三學增上,聖果自成

    持戒清淨、定力成就、聞教生慧,由戒增上而定增上而慧增上而最終無漏慧成就,戒定慧三學次第修學而最終成就聖果,[32] 尊者給與我們最好的榜樣與最大的信心。

八、                       結語


    修學佛法,實沒有甚麼玄妙的方法,就由自己的身心著手。尊者的一生給予我們最好的明證,一切是那麼的簡易平實。修持的法要,佛已詳細的解說,我們已由佛所遺留的經教中「學」得,我們所欠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習」的功夫的養成,於行住坐臥中培養自己的「密行」。「密行成就時,即是聖果成熟時。」願與所有學佛人共勉 !

九、                       參考書目


一、藏經(依經號排序)
        《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 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2008)。引用《大正新脩大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之順序紀錄,例如:(T30, no. 1579, p. 517, b6~17)。引用《卍新纂續藏經》出處的記錄,採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X: Xuzangjing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例如:(CBETA, X78, no. 1553, p. 420, a4-5)
1.         《起世因本經》T01, no. 25
2.         《中阿含經》T01, no. 26
3.         《雜阿含經》T02, no. 99
4.         《增壹阿含經》T02, no. 125
5.         《普曜經》T03, no. 186
6.         《佛本行集經》T03, no. 190
7.         《佛所行讚》T04, no. 192
8.         《法句譬喻經》T04, no. 211
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01-400卷》T06, no. 220
10.     《妙法蓮華經》T09, no. 262
11.     《大悲經T12, no. 380
12.     《羅云忍辱經》T14, no. 500
13.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T22, no. 1421
14.     《摩訶僧祇律》T22, no. 1425
15.     《十誦律》T23, no. 1435
16.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T23, no. 1442
17.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T24, no. 1450
18. 《舍利弗問經》T24, no. 1465
19.     《分別功德論》T25, no. 1507
20. 《妙法蓮華經文句》T34, no. 1718
21. 《妙法蓮華經玄贊》T34, no. 1723
22.     《維摩經義疏》T38, no. 1781
23.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T40, no. 1808
24.     《法苑珠林》T53, no. 2122
25.     《翻譯名義集》T54, no. 2131
26.     《維摩經疏卷第三.第六》T85, no. 2772
27.     《楞嚴經疏解蒙鈔X13, no. 287
28.     《四分律行事鈔批》X42, no. 736
29.     《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X43, no. 737

二、中文專書、論文、網路資源等

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Y 12p225 )
印順法師著作的引用是採用電子版「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2002; Ver.3.1)。新竹: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
2.         宣化老和尚,《佛陀十大弟子傳─羅睺羅尊者》。
「宣化上人講述」網站  http://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
3.         星雲大師著,《十大弟子傳》。




[1] 《翻譯名義集》卷1 (CBETA, T54, no. 2131, p. 1063, a17-22) :「舍利弗智慧,目犍連神通,大迦葉頭陀,阿那律天眼,須菩提解空,富樓那說法,迦旃延論義,優波離持律,羅睺羅密行,阿難陀多聞,淨名疏云,今十弟子各執一法者,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隨其樂欲各一法門攝為眷屬,雖各掌一法,何曾不具十德,自有偏長故稱第一。」
[2] 《摩訶僧祇律》卷17 (CBETA, T22, no. 1425, p. 365, c11-12)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羅睺羅六年在胎。」;《維摩經義疏》卷33 弟子品〉 (CBETA, T38, no. 1781, p. 947, b22-24) :「一者阿難與羅雲,雖同是佛得道夜生,而羅雲在胎六年,以其年大,故前命也。」;《佛本行集經》卷5153 尸棄佛本生地品〉 (CBETA, T03, no. 190, p. 888, a26) :「其羅睺羅,今以過業所逼惱故,在胎六年。」
[3] 《佛所行讚》卷12 處宮品〉 (CBETA, T04, no. 192, p. 5, a9-10) :「時白淨太子,賢妃耶輸陀,
  年並漸長大,孕生羅睺羅。」
[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5 (CBETA, T24, no. 1450, p. 124, c3-4) :此子生時羅怙障月。因此應以為名羅怙羅。」
[5]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2〈序品〉 (CBETA, T34, no. 1718, p. 18, c19-20) :「佛言: 我法如月,此兒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捨故言覆障。」
[6] 《翻譯名義集》卷1 (CBETA, T54, no. 2131, p. 1064, a5-11) :「羅睺羅。什曰:阿脩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睺羅六年處母胎所覆障,故因以為名。西域記云:羅怙羅舊曰羅睺羅,又曰羅云,皆訛略也,此云執日。淨名疏曰:有翻宮生。太子出家,太妃在宮何得有娠,佛共淨飯王於後證,是太子之子,親是宮之所生,因名宮生。」
[7]  1.《佛本行集經》卷5153 尸棄佛本生地品〉 (CBETA, T03, no. 190, p. 888, b29-c2) :「輸頭檀王,聞此事已,心大瞋怒,即作是言:今我太子,捨家出家,已經六歲,耶輸陀羅,今生此子,何從而得。」;《妙法蓮華經文句》卷2〈序品〉 (CBETA, T34, no. 1718, p. 18, c20-25) :「佛出家後耶輸有娠,諸釋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殺惡聲盈路,寶女劬毘羅證之小差,因焚火坑發大誓願:我若為非子母俱滅,若真遺體天當為證,因抱子投坑,坑變為池蓮華捧體,王及國人始復不疑。」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5 (CBETA, T24, no. 1450, p. 124, c11-20) :「以羅怙羅置此石上,合掌誓曰:此兒若是菩薩親生子者,投於池中不至沈沒。若非菩薩親生子者,入水即沒。作是願已,即抱其石并羅怙羅拋於池中,石便浮水,時羅怙羅落在水中,坐於石上,如輕綿在水隨波來去……時淨飯王。自入池中抱羅怙羅。其石便沒。還於宮中倍加愛育。」3.《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12 (CBETA, T24, no. 1450, p. 159, b11-14) :「童子羅怙羅。於大眾中躬持藥丸。於五百佛所而識世尊。佛告諸苾芻曰。此羅怙羅。非獨今生而識於我。曾於過去無量劫中。在大眾中。嚴以花鬘與吾相識。」
[8] 《太子瑞應本起經》卷1 (CBETA, T03, no. 185, p. 475, a19-20) :「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却後六年,爾當生男。』」;《妙法蓮華經文句》卷2〈序品〉 (CBETA, T34, no. 1718, p. 18, c14-17) :「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許,殷勤不已,王言:若汝有子聽汝出家,菩薩指指妃腹,却後六年汝當生男。」
[9] 《維摩經略疏》卷53 弟子品〉 (CBETA, T38, no. 1778, p. 630, a2-5) :「以其在胎六年,故名覆障。昔塞鼠穴今得此報。大論明羅云往昔為王期看仙人,王著樂遂忘仙人六日在外不得飲食,故六年處胎因名覆障。」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2〈序品〉 (CBETA, T34, no. 1718, p. 18, c13-14) :「羅睺羅,此言覆障。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羅門六日,由是緣故故言覆障。」
[10] 《維摩經疏卷第三.第六》卷33 弟子品〉(CBETA, T85, no. 2772, p. 395, a4-18) :「昔曾為王,沙門欲見,貪著樂故六日不看;又塞鼠穴六日不出故,在胎內六年方生,故就此義名為覆障及不放也。又云 : 宮生太子,出家之日,父王恐泯國嗣段絕留連不聽。太子于時手指妃腹而語之言 : 却後六年汝當生男。即如其言,佛出家後六年方生。國人及釋種族皆疑,太子既自出家厭捨五欲,妃在宮內何得有娠,將不犯邪,淨飯王與諸親屬共相議言,謂非太子遺體,王及釋種皆懷愧恥,遂生嗔心以大火坑欲燒,耶輸陀羅耶輸對諸釋種自立誓云 : 若非太子遺體,願我抱兒投火而滅,若不爾者願示清白。於是立誓竟抱兒入火,於時母子俱存,火變涼池,蓮花捧出,王與親族臣寮方信是太子兒,故號宮生」
[11] 《普曜經》卷827 化舍利弗目連品〉 (CBETA, T03, no. 186, p. 534, b18-c1) :「時王遙聞子得佛道,已來六年。………往請迎佛。問訊,別闊以來十有二年,………佛自念曰,本與父王要得佛道爾乃還國當度父母,今正應還。」
[12]  星雲大師著,《十大弟子傳》;《佛本行集經》卷5556 羅&CB00264;羅因緣品〉 (CBETA, T03, no. 190, p. 908, b20-21)「爾時世尊,將羅睺羅,至於靜林,遙喚長老舍利弗言:汝舍利弗,將羅睺羅,令其出家。」 
[13]  1. 羅睺羅出家時的歲數亦有不同之說法,一說十二歲;另一說九歲;亦有說六、七歲。2. 《佛本行集經》卷55 (CBETA, T03, no. 190, p. 909, a28-b4) :「而羅睺羅,今始十五。……十五而出家者,可為沙彌。時諸比丘,蒙佛教已,即令出家,請舍利弗,以為和上。」3.《四分律行事鈔批》卷14 (CBETA, X42, no. 736, p. 1051, c1-2) :「羅睺是沙彌之初,如九歲出家。」4. 《一切經音義》卷13 (CBETA, T54, no. 2128, p. 385, c22-24) :「耶輸陀羅懷羅怙羅後,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於六年中耶輸憂惱四大贏弱不能得生,太子既成道已,耶輸歡喜四大有力方乃能生,故首尾共經七年也,如來還國七日先度羅睺出家也。」
[14] 《中阿含經》卷32 業相應品羅云經第四〉 (CBETA, T01, no. 26, p. 436, a13-p. 437, b23);《法句譬喻經》卷331 象品〉 (CBETA, T04, no. 211, p. 599, c19);《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25〈故妄語學處第一〉 (CBETA, T23, no. 1442, p. 760, b15)
[15]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6 (CBETA, T22, no. 1421, p. 40, a28-b22) :「羅睺羅別到婆耆羅僧坊,掃灑一房敷臥具取水竟閉戶至佛所,去後分臥具比丘更與餘人,………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宿,過二夜波逸提。」;《摩訶僧祇律》卷17 (CBETA, T22, no. 1425, p. 365, b24-c11) :「時尊者羅睺羅露地眠。………從今日後聽未受具戒人得三夜同室宿。」;《十誦律》卷15 (CBETA, T23, no. 1435, p. 105, b19-c16) :「佛在舍衛國,爾時沙彌羅睺羅,諸比丘驅出房不共宿。………語諸比丘,從今為二事利故,聽未受大戒人二夜共宿。」
[16]  星雲大師著,《十大弟子傳》。
[17] 《羅云忍辱經》卷1 (CBETA, T14, no. 500, p. 769, a21-25) :「時鶖露子與羅云俱以平旦著衣法服、執持應器,入城求食。時有輕薄者,逢見兩賢。意念曰:「瞿曇沙門第一弟子與羅云分衛。」即興毒意,取地沙土,著鶖露子鉢中、擊羅云首。」;《法苑珠林》卷25 (CBETA, T53, no. 2122, p. 471, a3-8) :「羅雲自被約勅以後,未曾復犯如毫釐戒,故稱持戒第一也。忍行亦為第一。故舍利弗將羅雲入舍衛城乞食,時有婆羅門,見羅雲在後行,即興惡意打羅雲頭破,血流污面,羅雲即生惡念,要當方便報此怨家,舍利弗已知心念,為其拭血。」;《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卷13 (CBETA, X43, no. 737, p. 340, b17-19) :「舍利弗與羅云分衛,時有輕薄婆羅門,與毒意取砂石著鉢中,擊羅云頭破,出血污面,舍利弗告羅云曰:當起慈心。」
[18] 《羅云忍辱經》卷1 (CBETA, T14, no. 500, p. 769, c5-p. 770, a17) :「世尊重曰:「鶖露子!夫人處世不惟忍者,所生之處,不值佛世、違法遠僧,常在三塗,………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濟眾命;………吾今得佛,諸天所宗,獨步三界,忍力所致。」

[19]《雜阿含經》卷8 (CBETA, T02, no. 99, p. 51, a23-c3)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20]《雜阿含經》卷8 (CBETA, T02, no. 99, p. 50, c28-p. 51, a11) :「爾時,世尊告羅睺羅,云何知,云何見,於此識身及外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我慢使繫著。………羅睺羅,如是比丘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21]《雜阿含經》卷8 (CBETA, T02, no. 99, p. 51, b29-c9)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 : 『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 ? 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22]《起世因本經》卷1012 最勝品〉(CBETA, T01, no. 25, p. 419, b11-12) :「至羅睺羅,童子身上成阿羅漢,斷於煩惱,盡生死際,更無復有。」
[23]《楞嚴經疏解蒙鈔》卷4 (CBETA, X13, no. 287, p. 651, c1) :「羅睺羅為聲聞弟子中,密行第一。」
[24]《增壹阿含經》卷34 弟子品〉 (CBETA, T02, no. 125, p. 558, a14-15) :「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雲比丘是。」;《妙法蓮華經》卷49 授學無學人記品〉(CBETA, T09, no. 262, p. 30, a29) :「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
[25]《大悲經》卷24 羅睺羅品〉 (CBETA, T12, no. 380, p. 951, b28-c5) :「羅睺羅,汝莫悲戀,莫憂莫愁。羅睺羅,彼釋迦牟尼佛,無上法王於釋種中尊,汝當往彼最後禮拜供養恭敬,若涅槃後汝必憂悔。羅睺羅,彼釋迦牟尼佛,今在力士生地娑羅林間,如師子王右脇而臥,思欲見汝,羅睺羅,汝必須往。」
[26]《舍利弗問經》卷1 (CBETA, T24, no. 1465, p. 902, a24-25) :「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妙法蓮華經玄贊》卷8〈授學無學人記品〉 (CBETA, T34, no. 1723, p. 806, b25-26) :「尊者留身瞻部不入涅槃,即今西方時有見者。」
[27]《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1 (CBETA, T40, no. 1808, p. 492, a12-13)
[2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01-400卷》卷39473 淨土方便品〉 (CBETA, T06, no. 220, p. 1041, b2-8) :「若見有情多貪欲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不淨觀;若見有情多瞋恚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慈悲觀;若見有情愚癡多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緣起觀;若見有情我慢多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界分別觀;若見有情尋伺多者,深生憐愍方便教導,令修持息念觀;」
[29] 星雲大師著,《十大弟子傳》。
[30]《分別功德論》卷5  (CBETA, T25, no. 1507, p. 49, b25-c9) :「佛即知羅云心中所念,告羅云曰:……佛教行安般守意。安般者入出息也。……如是思惟遂得羅漢。」
[31] 宣化老和尚,《佛陀十大弟子傳─羅睺羅尊者》。http://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
[32]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Y 12p225 )「佛說的解脫道,三學與八正道一樣:不離聞思修及現證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的次第。」;《雜阿含經》卷29 (CBETA, T02, no. 99, p. 210, b6-1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學,非增上意、增上慧學。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習滿足。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