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圓融無礙的大乘菩薩道


弘化是利他   利他即自利   自利需覺醒

覺醒要修行   修行在生活   生活中弘化

自利利他:
修行即是轉化煩惱的自覺過程,故可說修行即是為去除煩惱;沒有煩惱的狀況有二,一是煩惱已被調伏轉化,而二是享受於順境的福報而並非已調伏煩惱;故「煩惱即菩提」即是利用逆境,轉煩惱為菩提的過程說明,依此立場,逆境可說是修行的環境,而順境的福報展現,反倒是缺少了修行的磨練機緣,這也即是所謂的「富貴難修行」。

然而,誰不希望順境呢?即使是修行人,有誰冀求逆境時常現前呢?修行不就是希望逆境減少而順境漸增嗎?若是順境無法修行,那何時才能修行圓滿呢?要如何在順境持續修行呢?

順境的修行可說即是菩薩行的利他為先,在順境中吾輩凡夫才能更有餘力去助他利他,而在幫助他人去除煩惱的利他過程中,自己也學會了調伏煩惱的能力,故我們並不是非得自己經歷逆境才得學會如何轉化煩惱,自利可藉由利他而得,這即是利他自利不二;另一方面,所謂利他,即是幫他學會自利,而此自利亦即包含了逆境中的煩惱轉化與順境中的藉由利他而自利。

故知,斷除煩惱的自利,實需圓滿於菩薩的利他行之中,而利他包含著教他利他、助他利他,重重無盡,圓滿人間淨土。

學習菩薩...你就是菩薩


在介紹他之前,
讓我們先看一下他的簡歷:

美國常春藤哥倫比亞大學學士,
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碩士,
華爾街投行銀行副總裁,
瑞士銀行駐香港聯席董事,
法國銀行副總裁
……
這樣一個妥妥的學霸,精英,
他的一輩子肯定是,
吃喝不愁,生活無憂。

可如今的他,卻沾上愛滋病,
「淪落」到只能生活在中國的貧困鄉村,
究竟,他的人生是怎麼了?!

他,就是杜聰

最基本簡要的佛教道理

佛學包羅萬象,卷帙浩繁,底下所介紹的,只是滄海之一粟而已。

第一 十善

在我們日常行為中,那十樣算是善行,能夠做到這「十善」的要求,你將會比目前的生活更加的快樂和舒適。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的壞事有四樣,即:妄語、綺語、惡口、兩舌。

(三)意——我們的心所存著的壞念頭有三樣,即:貪欲、瞋恚、邪見。

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即三種行為的造作。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了。

現將十善簡單說明於後:

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佛教用語。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

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1 解釋1

▪ 緣起的定義

▪ 緣起論的內容:因、緣、果

▪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

▪ 緣起的意義

2 解釋2

▪ 果從因生

▪ 相由緣現

▪ 事待理成

▪ 多從一有

▪ 有依空立

▪ 佛是人成

一般人對佛教的種種誤解


佛教發源於印度,迄今將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時間,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由於時間的長久和地域的廣闊,難免或多或少改變了它原有的面目。

這種面目的改變,有的是為了適應與發展而形成的自然變異;如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儒道思想的融會貫通;又如禪宗的開創,大乘宗風的發揚等等,皆具有中國獨特的色彩與精神。

有的則是後世人們不明究竟,人云亦云,活生生地自己戴上有色眼鏡,產生了莫須有的誤會所致。

本章所要討論的,就是要幫助讀者們取下自己預先戴上的有色眼鏡,希望能藉此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事物。

如果能因此而進一步地認識佛教,瞭解佛教,澄清對佛教的誤解,不管那是你聽來的或自己看到的,那都是作者所最欣喜盼望的了。

至於一般人對佛教的種種誤解,我把它歸納為八項,以便加以敘述說明:

第一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在還沒有討論到本題之前,我們要對「智信」與「迷信」先下個定義。

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為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為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