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的名字叫叢林,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校舍,更沒有圍牆,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在樹林裏進行的,所以叫叢林。叢林的意思就是佛教大學。這所大學從創辦的那天起,就由校長釋迦牟尼制訂了很多的校規,到今天,這些校規依然存在並且發揮著重要的約束作用,我們稱為“戒律”,管理這所大學的規章制度我們一直稱它為“叢林制度”。
這所大學迄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曆史了,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而且這所大學對任何人開放,不管學生的社會地位高低,認識水平如何,家庭收入有多少,只要願意來上課,學校都一視同仁的接收,這個傳統一直保持了2500多年,到今天還是這樣。
叢林大學的老師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制訂出了不同方法的學習課程,最終的目的是讓所有進入這所大學的學生從這裏畢業,能不能進入這所大學,不靠別的,要靠一個叫“緣分”的東西。這些不同的學習方法我們稱為“法門”,我們每天要做的作業被稱為“功課”,這個稱謂一直延續至今,沒有變過。
每一個學生學的怎麼樣,能不能畢業,不是由學校說了算,而是取決於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和用功程度。作為學生,甚至連作弊的可能性都沒有,因為人生的終點就是你得到的成績,成績合格者,將會去到一個嶄新清淨的地方繼續學習,那個地方我們通常稱為“淨土”。成績不合格者,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等待著下一次的入學機會。通常再次入學的機會十分渺茫。即便是沒有進入這所大學學習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能從這所大學畢業的人,其人格已經達到完美的地步。
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和我們一樣也是佛的弟子,菩薩是佛早期的弟子,我們是佛現在的弟子,菩薩是我們的學長,他們比我們先畢業。很多菩薩現在又回來教我們,就像現在一些優異的大學生畢業後留校當老師一樣。
佛學的教育是啟發式教育,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老師告訴你原理,能不能明白全靠自己的領悟力,我們把這個叫做“開悟”。聰明的學生,老師一講就明白,愚鈍的學生一生也不見得明白。但是老師不會因為你愚鈍而嫌棄你,老師很有耐心,這輩子不明白,下輩子我繼續教你,所以佛學就是這樣被一代代老師傳下來的,所以我們要恭敬的對待他們。
現代教育看的是眼前的分數,分數決定一切。所以現在的孩子已經幾乎沒有自己的思想了,大多數的的孩子都象是從一個模子裏扣出來的月餅,本質上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如果學生做錯什麼事情,大家不要去怪這個學生,而是要去看看這個學生所在的學校和他的老師。如果孩子犯罪了,那麼老師應該也站到被告席上去,去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近3000年以來,叢林大學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陸續建了分校,我們稱之為“寺院”。人們經常把“寺”和“廟”混淆,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寺”是弘揚、教授佛法的場所,是上課的地方。寺的意思我們也要搞清楚弄明白,古代帝王的辦事機構稱作“寺”,像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等。
寺的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繼續不斷,代代能夠傳下去,換句話說,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機構,不是臨時的,是要傳宗接代,代代延續下去,永遠的機構,這稱寺。不管是哪一個朝代,都認為教育對於國民來說,最為重要,因此,當叢林大學的分校來到中國辦學以後,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的這個地方稱為寺院,是希望它能永久的保留下去,一直教育國民。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跟“廟”完全不一樣,廟是求神,祭鬼的,象關帝廟,媽祖廟。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意思,把寺都看作廟,寺院是佛學教育與佛學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教學的方式類似於現在的藝術教學。
幾乎每一所分校,都有自己的圖書館,不用別人告訴你,你也知道那叫“藏經閣”或“藏經樓”。那裏存放的就是學校的教科書,我們稱為“佛經”的書籍,之所以稱為“經”,是因為存放在這個圖書館的書籍都是“經典”,寫這些教科書的人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能為人師表的人。
不象現在,有沒有文化,有沒有品行都能出書。那時寫書是為了教育人,現在寫書是為了掙錢,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教育不如以前了。寫書的人心態不一樣了,目的不一樣了,結果自然也不一樣了。所以現在的圖書越出越多,但是能讀的越來越少。
所有想進入這所大學學習的人,都要辦理入學手續,辦理入學手續的儀式很莊重也很簡樸,通常在一位老師的帶領下向創辦這所大學的校長的塑像或者畫像行弟子禮,然後宣誓遵守校規,承諾不做壞事。這個儀式我們稱之為“皈依”,意思是:我相信這個教育對我人生將要產生的作用和意義,我願意整個身心歸向它、依靠它。
進入這所大學學習的人,通常分為兩種人,一種是住校生,一種是走讀生。住校生意味著一生都在學校裏學習,是屬於全脫產式的學習。走讀生是利用業餘時間來學習,平時還要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屬於帶職帶薪不脫產的學習。走讀生能畢業的都非常了不起,不比住校生差,因為他(她)的幹擾多,學習環境嘈雜。越是這樣學習,越是了不起。住校生我們通常稱為“出家人”,走讀生我們稱為“在家居士”。這兩種人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校長的學生,也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
每一個叢林大學的分校(就是我們說的寺院),都有一位分校長,我們稱之為“和尚”,和尚是印度語,意思為親教師。並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可以稱為和尚,一所寺院只有一個和尚,其他能教授佛學、能講法的人稱為法師,意思是講法的老師。以前我們聽到“法師”這個詞都認為是會“做法”、能驅鬼的,這是認識上的誤區。
各分校的教務長主要掌管教務工作,我們稱為“首座”。各分校的督導,主要掌管平時的訓導工作,我們稱為“維那”。各分校的總務處主任,負責全校的總務工作,吃喝拉撒睡全管,我們稱為“監院”。在藏地的各分校中,大體也是這樣的編制,喇嘛的意思是上師、教師。仁波切是“人中之寶”的意思,意思是這樣的教師非常珍稀少有。
叢林大學開設的課程非常多,我們已知的有:天文學、邏輯學、心理學、哲學、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設計、養生保健、美食、茶道、生物學、倫理道德、法律等等,現代教育的很多課程,追根溯源都可以從佛學中找到起源,很多課程是佛學教育的延伸和演化。
但是現代教育最忽視的一個教育問題恰恰是佛學最重視的,這就是人格教育。一些現代的教育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從以前的課本(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佛經)中去找答案。
佛學對宇宙的觀察,對宇宙運行規律的總結遠遠超出了現代人對宇宙的認識,不少東西方的天體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他們窮其一生所要探索的奧秘,其實在3000年前就已經被叢林大學的校長釋迦牟尼闡述的十分清楚了。一些生物學家和醫學家更是驚異於佛學對人及動物生長所做的描述,在3000年前,沒有B超和X光機的情況下,佛學就已經非常詳細的描述了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的每一個變化過程。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佛學告訴人們的輪回是真實存在的,雖然人們還無法用科學儀器或任何已知的定理或原理去解釋它,但是輪回確實存在。
不僅如此,佛學對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的描述,為現代物理學、天文學、量子力學等等學科的發展開啟了很多的思路,我們直到最近這幾十年,才開始意識到宇宙是由物質和反物質組成,反物質一樣有它的力量和存在的方式。
佛學告訴我們種種這些知識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白一個人生的真相,成就我們的人格。而現在的教育卻完全忽視人格的培養,只教授學生們謀生的技能,甚至,連謀生的技能也不教你,只給你一張什麼用處也沒有的所謂的文憑。文憑這個東西,現在看來,實際上只是證明了學生呆在學校的時間長短,它的作用和考勤表差不多。
和大家講這些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去思考一個問題: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另外也幫助大家清醒的認識到,佛教原本就是一個教育,而不是宗教,佛教淪落為宗教,是佛教的不幸。
從這所大學創辦的一開始,本師釋迦牟尼就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正確認識佛教,才能去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佛學中許多為人處世的標准和法則正是今天我們要重新認識和繼承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