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礎的佛法與最真實的生命



一. 前言

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探討佛法,一定要從有情自身說起。佛說 : 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為而決定,故要調整自己,淨化心靈,首先要見立正確的觀念,觀念正確後,行為自然導正,痛苦煩惱自然止息。故只有建立佛法的正知見,人生才有明確的方向、修行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如此才能真正發揮佛法的作用,使每個人聽聞佛法,每個人當生就能得到受用。



佛陀應機而說法,法門無量無邊,而最根本的核心,可說就是緣起法。「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1]「緣起是從佛陀深徹覺悟中宣說出來的一種普遍軌則」,[2]「這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必然的因果法則」。[3]體証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亦即是由凡入聖之道。

「緣起」正見涵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將佛法一以貫之;[4]故緣起雖甚深而極難通達,吾人應能從五乘共法中之世間正見切入,次第通達甚深之緣起,將緣起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由生活中去驗證、在身心與人事物的接觸中體會,體悟凡夫由人間行佛道而成佛的歷程。

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引導眾生離苦得樂,[5]然而在一般的世俗觀念上,「因果緣起」僅是勸人為善的泛泛之見,既不明其乃為成佛之道上所具備的重要諦理,也無法確實得到離苦得樂的受用。故筆者在此擬對緣起法之世間正見作較深入的解析與探討,啟發對世間正見的如理思惟,以期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並作為更深入緣起法諦理的階梯。[6]


二. 所謂緣起

「緣起,可說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不共其他思想的唯一特質!佛在一代時教中,雖說了種種的法,但無一不是緣起的多方開展。經中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7];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是緣起定義的具體說明。」[8]而其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為緣起之流轉門;「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是為緣起之還滅門。[9]藉由體達緣起之流轉門而知因果的必然性、知世間生滅、知有為世俗,得法住智;而由了悟緣起之還滅門而知因果的空寂性、知不生滅、知無為勝義,得涅槃智。[10]

開印比丘著《死亡與再生》( p.2 ):「通達了「此有故彼有」的流轉之緣,自能破除種種疑惑,鎮伏邪見,並且確立了正信、正見、法住智,進而以還滅的「此無故彼無」截斷生死相續的連繫,趣入於涅槃。」

「宇宙人生的一切,沒有一法不是相依相資的關係存在;諸法的生起,沒有一法是無因而偶然的,必須在此因彼果的相對關係下,方可說它存在與生起。」[11]

佛的開示緣起,總是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要知道:無明,行……老死,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緣起的事實,或緣起的序列;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才是緣起的法則。

盡世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眾生的生死,無非是成立於這樣的原理:因存在所以果存在,因現起所以果現起。一切都是依於因緣的,也就是離不了因緣的,離了因緣是不能存在的。《成佛之道》(p.202)云:「依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而觀察起來,什麼都不是自有的,永有的,一切世間,一切生死,無論是前後的,同時的,都無非是展轉相關的,相依相待的存在。展轉相關的,相依相待的存在,才能成為因果。所以,從佛悟證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果定律,就能正見因果的深義,而不是庸俗的因果觀了!」

諸佛雖巧妙的為眾生解說緣起,但畢竟緣起法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12] 故筆者在此將鎖定緣起法中世間正見之內容加以探討,次第深入,期能略窺其深奧。


三. 緣起法世間正見之內涵
(一)、 因果觀念──人類智慧的累積與文明的進步之所由

所謂因果律,表示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意。萬有事物,都有它們的因果關係,沒有因果關係的,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必然是因果法。人類文化的開展,一切知識的進步,都是由於推究因果而來。察果知因,不但肯定了因果法則的存在,亦促進了人類知識的發達。「整個佛法所講的不出『因果』兩字,因果是可貫通全部佛法的,現實存在的一切,都是因果的呈現,因果法則的肯定,實因因果有其一定的規律,不能用任何外在的力量來改變它的,佛法肯定因果關係,常用『如影隨形,如聲斯響』來顯示。」[13]

然而佛法亦不是泛談因果,是要在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不能使他改變,成佛也只是悟到這必然理則,依著清淨的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14]


(二)、 善惡業報[15]──人類道德文明的開展

生存在這世間的人,如承認自己有行為活動,就不能不承認有業力;如承認自己行為有好壞,就不得不承認有善惡業。業是一切善惡行為的通稱,每個行為,無論是善是惡,不是活動過去就沒有了,而是必然還會產生結果,[16]且是先有因而後有果的,亦即果是從因來的,或說果是業的反應,業力即為不可侵犯的因果法則。在這物質世界中,不論有著怎樣的變遷,當知都有它的前因,不是偶然如此變遷的。就是在道德世界中,我們現在所做的,乃是過去習慣所決定,每個行為,無論是善是惡,均在它的構造中,留下一個深痕,以決定他將來的行為與發展。如你的行為是善的,就可使過去的惡業,慢慢的會減少,反回到生命體上來的,必然是有益的,如是不斷展轉下去,會有更堅強的善業出現。同樣理由,吾人行動如果是惡的,以此反應到生命體上的,自亦是有損的。行善的自會得善果,作惡者當然得惡果,這是因果的必然,不說凡夫無法可以改變,就是諸佛亦不可能改變!「佛法雖縱橫的廣談因果,但佛法是以有情生命為說明的中心,所以一論及因果時,總是側重於有情所造的善惡因果」。[17]

佛門講「業感緣起」,生命中的福報與災禍,是由自己所造之善、惡業因緣成熟而現起的。吾人行為的或善或惡,既不是神意的規定,亦不是宿命的安排,更不是機運如此,而是由自己內心的選擇。所以福報絕不是上帝所賜予你的恩寵;災禍也絕不是上帝所降給你的懲罰──這些都是你無法掌握且不明所以的無稽之談。福報與災禍乃是由你所做過的善與惡業所招感──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自作自受、因果不爽,因緣會遇、果報自受。[18]「離苦得樂,唯有順從因果定律,從離惡行善中得來。此外,沒有任何幸運,也不是神力所能幫助」。[19]


(三)、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生命真相

佛法的因果法則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因果是通於三世的,「唯有通於三世的因果,在時間上如環之無端的無始無終,始能究竟的說明因果實相。」[20]

佛說依業而有生命的輪迴。業感輪迴說的真正價值,在於自種業因,自收業果,涉於三世而成輪迴,造業是感果的因,受報是造業的結果;這是你自己行為所得的結果,不是那個人強加到你身上來的。「只是老實照你所造業的本身,應該得到怎樣一個生命,就給你得怎樣一個生命,……理解輪迴,不但不是消極忍受,而是積極的爭取身心自由!」[21]

依於三世因果的業感,而有六道的生死輪迴;善業,其報是在善趣的天上、人間、阿修羅;惡業,就報在惡趣的傍生、餓鬼、地獄。[22]「眾生從無始以來,就隨著業力的善惡,常在這六道中生死流轉,一生一生的延續不已。………前生後生,轉來轉去,總之不出這六道的範圍。」[23]以今生來說,造作的業,多得難以計算;而過去生中未了的業力,又積壓到現在;真是前業未清,後業又來。

這規定一生的業類,從因緣和合而開展新生的活動,然而當下即受到了自身的限制,特別是不能不漸次衰退到業盡而死亡──常態的死。「這業類所規定一期生存的能力,即是「命根」。等到這一生進入死亡的階段,從前及現生所造的業力中,由於「後有愛」的熏發,有佔有優勢的另一系類業,起來重新發展,和合新的身心,成為又一有情。有情的生死相續,是這樣的一生一生延續不已。」[24]就如薪盡火相傳。[25]


(四)、 凡聖因果──超凡入聖與輪迴解脫的可能

能正見有善惡、業報、前生後世,雖然是難得的,但如不信有聖者解脫的自在境地,那人生可就真的苦了!六趣流轉,生死死生,一直這樣的輪轉下去,這幕演不完的人生悲劇,如何得了!人生,決不是這樣無希望的;確信聖者的自在解脫,才能向上邁進,衝破黑暗而開拓無邊的光明。所以還要正見有凡夫,有聖人。「凡夫愚癡──以無明為主,這才繫縛在生死中,不得自在。聖人因修持而得淨智──以般若為主,這才解脫生死的繫縛。這一凡聖縛(解)脫的差異,一定要深切信受,切勿存絲毫疑惑。因為能信,就知道有聖者,有解脫;………對於聖者的功德,………都能信受。能這樣,就是奉行人天乘法門,即使現時還不能進求出世解脫的佛法,也能漸漸養成出世法種。………凡夫與聖人的存在,一定要從深切信解中,引發堅定的正見。」[26]
(五)、 因果緣起──有因有緣必生果,因果相續是宇宙人生的事實

因果觀念,說明了一切現象無不是有因果性的,一切都在因果法則中;然而我們不可只籠統的講因果,佛法所說因果,範圍非常廣泛,現實的一切事象,固然是因果,但在因果裡,有他更深刻普遍的緣起理則[27] : 有因無緣果不生、有緣無因不生果;有因有緣、因緣會遇,必然成果 ![28]

故所言因果,具足說是因緣果報。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條件,緣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條件,有因有緣,必然成果,此果對因來說稱為報,就是「因緣果報」,亦簡稱因果。因與緣,佛陀不曾有嚴格的界說,但從相對的差別說:因約特性說,緣約力用說; 因指主要的,緣指一般的。因為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依此,因緣又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之稱。廣義而言,因即意謂因與緣,包含內因與外緣。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稱為因緣生、緣生、緣起。因此,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假生,無有自性,此即「緣起性空」之理。若以煩惱為因,以業為緣,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為因,以定為緣,則能招感悟界之果。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果,世人稱為「因果報應」。「因果報應,正確說應該是因緣果報,因是原因(主要的因素或條件),緣是助緣(配合的因素或條件),由因緣和合生起存在的諸法是果,此果對能造之因而說是報。世間萬法的生滅變異,有情的生老病死,莫不受此法則支配。」[29]

即使是出世的四聖法界,亦無不是由因果律而如此的;崇高而偉大的佛陀,亦不能超越因果律的範圍以外。我們常說:佛是真理的體悟者、實現者,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但這不是無因無緣自然得來的,而是經過長期的修持以及度化眾生所得的結果。「佛不特不能超越因果,亦復不能改變因果。」[30]



世間的一切紛雜而沒有頭緒,佛陀卻能在這複雜紛繁中,觀察到宇宙人生的事實,進一步,再作理性的思辨與直觀的體證,領悟到此一遍通而必然的法則,知道一切有情莫不如此,徹底的通達此緣起法。緣起法不僅是因果事象,主要在發見因果間的必然性,也就是悟得因果的必然秩序。這緣起法,佛說他是「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這是本來如此的真相。[31]


(六)、 小結

以上,概略說明了緣起法世間正見的內涵。其中,有幾項理則是世人於日用生活中常易忽略、甚至誤解的,在此再次提醒,願同共勉之。
1. 果必由因 :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必有其因由,絕非憑空而生,或是蒼天的捉弄。
2. 自作自受 : 幸與不幸、福報與災禍,喜樂、憂苦,都是自己所造之善、惡業力,因緣成熟而現起。[32]他人和外物都只是其中的配角,藉由顯現爾。
3. 因必生果 : 存在的業力,必然要感果的,[33]若不感果,必然是造了其他業力混和其間,或者別造其他強有力的業因,使此所造之因應感之果,暫時不得生起。明白了正確的業力說,就知道善惡終有報,就不會由於一時的挫折而灰心,知道有播種就必然會有收穫,即使我們現在不是很如意,通過努力播種、創造、改善因緣條件,必然會得到相應的收穫。[34]
4. 眾緣和合方起 : 「因果法則講的是因緣和合,不是單一的因,成立單一的果。」[35]一件事件的發生,絕不是只有一個原因。[36]然而迷昧的我們,卻都將不好的結果,歸罪於一個原因、一個人身上。「都是你」可能佔有30%的決定性,但其他尚有各種占10%、5%、甚至1%的其他因素,缺其一都是因緣的不具足而無法生起 ;甚至,「都是你」可能只是那只有1%而卻是那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人們通常只看到「都是你」,忽略了其他的因緣而引起彼此的不諒解。夫妻的爭吵、夥伴的失和、同事的埋怨、人事間的紛爭,很多都是因為沒有看清眾緣和合的事實,而將所有罪過都推給「都是你」承擔,因而引發「都是你」的不滿而發生。如果大家能夠認清眾緣和合的真相,也許就能夠多出那麼一點的體諒了。
5. 緣起業果的延續 : 因緣生果,果復為因,因果相續而無終,[37]除非證得勝果、解脫輪迴,誰也逃不脫這因果相生的鎖鍊。[38]
6. 無常無我的因果觀 : 佛法講的因果是流動(非常)的、組織(非我)的、和合的,一直在無常的遷流變化,沒有主體性,並非只是一般種豆生豆的觀念;從緣起的角度觀察,萬法彼此是相依相緣的,是組織型態的遷流變化的,亦即是充滿了無限可能的變化,沒有固定的、不變的任何一法。
7. 輪迴與解脫 : 即使為善積福,甚至修煉成仙而生天,亦在六道之中,不脫輪迴;唯有了悟緣起、證得性空的聖者,才得解脫這生死輪迴的枷鎖。
8. 三世的深義:一般的認識,三世是指前生、今生與來生;更深一層的說,當下之前(過去)、當下(現在)、當下之後(未來),即是三世。過去的已經過去,而未來又還沒到,活著的當下就是生命 ! 生命只有當下,修行只是修當下 ! 故佛法重視當下的發心,能在活著的每一個當下的因緣中為善去惡、廣結善緣,則未來即已開始轉變,亦即所謂──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佛門講「業感緣起」,生命中的福報與災禍,是由自己所造之善、惡業因緣成熟而現起。吾人行為的或善或惡,既不是神意的規定,亦不是宿命的安排,更不是機運如此,而是由自己內心的選擇。所以福報絕不是上帝所賜予你的恩寵;災禍也絕不是上帝所降給你的懲罰──這些都是你無法掌握且不明所以的無稽之談。福報與災禍就是你所做過的善與惡業;每個行為,無論是善是惡,不是活動過去就沒有了,而是必然會產生結果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自作自受、因果不爽,因緣會遇、果報自受。

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著有大乘入道四行觀,其中所教授之報冤行與隨緣行,當可說為是緣起法世間正見之精義。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39]


四. 日常生活中緣起正見的應用

佛經中,佛曾告訴我們──業不重不生裟婆;眾所周知──人生的不美滿,十之八九;人在一生中,確實是經常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與無奈。然而,佛陀說法的目的,即是在幫助眾生離苦得樂,[40]「緣起」既為佛法最根本的諦理,如何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將是所有學法者最重要的課題。

深入的理解緣起、體悟緣起性空的諦理,能讓行者證得涅槃解脫的境地,這在學佛者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在世間正見中所內涵的最基礎的緣起理則,是否亦有離苦得樂的功用呢 ? 答案是肯定的 ! 佛法的修行,不是要我們放棄家庭、社會、工作和生活,而是要我們於當下的身心及日常生活中去觀察體驗證明的。以下筆者將用舉例說明的方式,嘗試將緣起法的理念應用於日用生活的離苦得樂中。



(一) . 張君虔誠學佛,樂於助人,廣修布施供養諸善行, 然而卻被好友惡性倒閉,損失慘重,多年的積蓄毀於一旦,因而對人生絕望、對佛法失望,苦不堪言。

(二) . 陳太太平日樂心公益、護持三寶;胼手腆足、勤儉持家;侍奉公婆、拉拔兒女,與先生共同奮鬥多年、內外操勞,好不容易事業小有所成 ,卻發現老公外頭有了女人,痛不欲生。

在茫茫人海中,有過如此不幸遭遇者不勝枚舉;遇此境地已實屬不幸,然而其中最令人無法忍受、不可釋懷的是 : 自己安分守己、無有惡行,甚至念佛布施、廣行公益,為什麼是他人的不義,而受苦的卻是自己 ? 每思及此,更令當事者輾轉難眠,倍增苦楚。

佛教導我們修行的必然程序是 :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41]

我們既已聽聞緣起正法的內涵,如要得其受用,自當如理思惟;由上段之探討,我們亦知 : 令當事者無法釋懷、痛中加痛、苦上加苦者,即因當事者無有如理的思惟。那如何才是符合緣起法則的如理思惟呢 ?



(一) 苦果既生,果必由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世渺茫,雖不復記憶,然今世的苦果既生,若今生問心無愧,當知是前世之因緣。

是故張君應思 : 今日好友之負我,必起因於前世我之負他。



(二) 自作自受 : 既是自受苦、必是自作業;既是自作業,雖不復記憶,當甘心承受,隨緣消舊業;他人如鏡,藉之顯現,而知己有此業;既已知,當即慚愧懺悔;有此正見,才能不生埋怨。

是故陳太太應知 : 今日不貞之配偶,起因於前世我犯之邪淫;[42]故由今日我之傷心,當知前日他之斷腸。



(三) 苦果生苦受,若不正思惟,薰習又造苦因,再生苦果,苦上加苦,小苦變大苦,如何有了時 ? 過去生[現在─當下─的以前]所做過的,你已不能轉變;但是從現在開始,卻是掌握在你的手中。

是故陳太太應思 : 胼手腆足、勤儉持家,讓她經濟無憂;侍奉公婆、拉拔兒女,保她子女孝順;如能慚愧謙忍,不起瞋恨,則必海闊晴天。

(四) 要轉苦果,唯有轉變因緣;當下如理思惟,即是當下投入正緣;能如此,則知苦果必然縮短 ( 原本需苦一年,今縮短為半年 )、重業必然輕受。[43]

是故張君應知 : 逝者已矣,把握當下,消業培福,必有美好的明天。



(五) 如理思惟、不被境 ( 苦受 ) 轉,隨時投入好因緣。菩薩畏因 : 隨緣消舊業 ( 過去作 ),不再造新殃。



(六) 如理思惟、不昧因果;既知自己平日問心無愧、修行為善,當知今日絕對是重業輕受、無有疑惑。

是故陳太太應知 : 前世惡業所感,今世本應家破人亡;但因今生信念三寶、樂善好施,福力所感,尚能保全家庭、子女安康,若思及此,怎能不感念佛恩 !



(七) 既知是重業輕受,當下感恩 ! 如起感恩心,即起精進心,持續念佛修行、隨力布施供養,善緣日增,是則災禍遠離、福當漸至。

是故張君應知 : 業力如是,原本應身心殘疾、潦倒一生,因其今世虔誠學佛,樂於助人,廣修布施供養諸善行,故得重業輕報,雖有金錢之損失,尚保身心之安然,若能因此逆緣而了悟無常,放下一切世間之紛擾,更加努力精勤於佛道,或能自悟而悟人、自達而達人,成為佛教明日之棟樑,則為甚幸。



今再舉一例,期能廣明緣起法世間正見之大用。

李君是企業家第二代、大工廠老闆,事業有成,取一個老婆,生兩個兒子,不抽菸、不喝酒,不嫖不賭,無不良惡習,每天打高爾夫,結果四十二歲發現羅患肝癌,醫師宣告,李君只剩半年的性命。李君不想英年早逝,他還有救嗎 ? 依於緣起法之世間正見,應如何看待呢 ?

(1). 定業不可轉[44] : 已起現行之業果,佛菩薩亦不能令其不起。也就是說 : 佛菩薩不能令其癌症憑空消失。

(2). 未現行之業不定 ( 單因不生,必待眾緣,眾緣和合方生 )[45] : 吾人所做過之善、惡業有如種子,種子需遇緣才能生長,善種子需善緣;惡種子需惡緣。[46]如無有緣,種子就沒有機會抽枝發芽;或若發了芽,如缺乏緣的繼續滋潤,或遇逆緣的強力阻礙,則會生長不良,甚而萎縮凋亡。也就是說 :李君尚未死亡,未來尚有希望,端看其從今而後所作之緣;半年的壽命可能增長為八個月、一年、兩年,但也有可能由半年變成三個月,甚而一個月。

(3). 古諺云 : 「神仙難救無命人」;佛門中亦說 : 「神通抵不過業力」,[47]當知癌症是不治之症,也就是極重之業,如何能救 ?

(4). 佛門中更說 :「業力抵不過願力」,如能發廣大願,與諸佛菩薩願力相應,將身心所有奉獻有情、供養三寶,此成大功德、是極大善緣,則即使如癌症重業,亦將像千年大樹遇著雷劈,應聲而倒。[48]

李君只剩半年的性命,此是宿業所感,非諸佛菩薩之所能改變,能改變它的,只有李君本人。而要轉變如此大的業力,則需李君本人能夠有極大的改變──發大願力[49];而要能夠真切的改變,發出大願心,則需確實明瞭因果緣起,[50]產生正信──確信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圓滿功德、確信因果緣起的真實功德、確信清淨僧眾住持正法的不思議功德。[51]

設身處地,如果我是李君,我應如何面對呢 ? 在此借用當代大德聖嚴法師的話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來加以說明。[52]

(一) 面對它 : 得癌症是事實、只剩半年的生命是事實、無法能改變亦是事實,而最最真實的是──我所擁有的一切,都將不再屬於我。

(二) 接受它 : 此世雖無作大惡,然既得此惡疾,當知是前世之惡業因緣,惡業必由己之所作,當下慚愧懺悔、甘心承受。不怨天 ! 不尤人 ! 當知若怨天尤人、甚而自暴自棄,則於事無補、反而有害,只是讓惡緣更加增長,惡因、惡緣、惡果的循環,只有讓自己剩下的生命充滿痛苦,而且也殘害了所有關愛自己的人,也因此而可能讓自己已所剩不長的生命再縮短。

(三) 處理它 : 既然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延長,也幸運的接觸與理解了因果緣起的正法,那我就應該勇敢的以此癌症為逆增上緣、以此希望[生命的延長]為順增上緣,積極的運用此強大的求生欲望,為善去惡,戒掉所有不好的惡習與無益的習慣,廣修各種消災增福的功德事業,深入佛法,創造強大的福德善緣,因為我很清楚 : 唯有善緣能讓惡果萎縮凋零、唯有善緣能令我重業輕受、唯有善緣能讓我活得更好更長。

(1). 立即皈依三寶 : 虔誠皈依三寶,每日禮拜供養。願將我所有的生命皈依三寶,交由佛菩薩所安排,發願往生西方。

(2). 聽由師父安排,舉辦梁皇或水懺法會,衷心懺悔所作惡業[前世今生],發願吃素,將功德迴向累劫冤親債主,乞求佛菩薩慈力加被、解冤釋結。

(3). 除保留生活與事業發展所需資金外,其餘全數捐出,護持三寶事業,齋僧供養、護持戒場,放生護生、慈善醫療,聽取師父安排。

(4). 願將重生的生命,虔誠供養常住三寶、諸佛菩薩,發願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廣度一切眾生。

(5). 雖在家而實出家,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事業所得利潤,除生活所需外,半數捐出,護持三寶事業。所有功德,迴向累世冤親債主,及法界一切眾生。

(6). 勤修梵行 : 當知妻兒與我之因緣已盡,既已將重生的生命供養三寶,即應勤修梵行[53];將此俗情俗愛提升為法情法愛,除了正常之關愛外,更成為妻兒及所有親朋親近佛法的助緣,成為模範的佛化家庭,一同踏上菩提之路。

(7). 除適當的陪伴家人與休閒外,所有時間用於聞法精進、護持三寶、弘法利生。

(8). 廣度一切有緣,同入佛法大海、同證菩提、同歸極樂。

(四) 放下它 : 既已發心發願,則應深信三寶的實、德、能,放下身心,交由佛菩薩安排 。此後的生命,將是走在正法的道路上、利己亦利人;最後的歸宿,阿彌陀佛將率眾親迎、同歸淨土。



其實我們今日既能親近三寶、聽聞佛法、且對甚深緣起能信受,即知我們與佛有緣、且亦善根深厚,即應當下好好把握 ! 一般而言,當我們享受富貴安樂時,是很難會主動親近佛法的,而在我們遇著挫折、失意、困頓顛頗時,才會感到「離苦得樂」的需要。以此而言,挫折與困境也可說是我們的貴人了;若能因此而精進修持、悟解人生、深入佛法、體證真實,從此茅塞頓開、不再做世間糊塗人,進而自悟悟人、自達達人,那才是沒有白白浪費這寶貴的人生呢 !

「世人多以一時的得失,疑因果無憑,不但是短視,簡直是愚痴」;「然而佛教所說的因果,亦不能當做一般人所說的迷信代名詞來看,而應視為科學的因果定律,絲毫不含有迷信成份的!」[54]迷信之所以為迷信,在於盲目的附和,在於莫明其妙的相信,或本身有了什麼特殊經驗的感覺,而誤信以為神或神力的支持,這才屬於迷信!佛法從來沒有這樣說過,亦從未教人盲目附和,而總是教人予以理智抉擇,然後才信,所以從純粹法的正見來看,佛法不但沒有一點迷信,且其所破斥的就是迷惑的信仰!在佛門中,為了信徒的需要,不定時的有舉辦祈福消災法會。利用法會的莊嚴,讓我們生起殷重之心,願意向佛菩薩學習,在佛菩薩前至誠懺悔以前所做一切惡業,誓不再犯;從經典中學習為善去惡之法,發願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是為了開啟我們的智慧、開發我們的心力,使知何事應作何事當為。這才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發起勇猛心──去惡向善、精進修持,如此才能真正的為我們消災增福,帶領我們趨於圓滿的人生。

我們的未來將會是怎樣?與我們現在種的因有因果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機率性的因果關係,只有種「好」的因,才能有得「好」果的機率。機率值的大小,端視「種因」的程度而定。因此,為了將來世界的美好,我們必須重視及推廣修佛。否則,人心道德日下,現在的因就是將來的果,將來的惡果將是無法避免的。」[55]


五. 結論

因果緣起──以因果觀念為起始,漸次引入緣起深義;宇宙萬相、世間的一切,無一不是因果緣起的展現。事實上,──因果緣起──即是生命的真實內涵。能夠正信因果緣起,即是深入佛法精隨,即是證入佛的法身[56]

眾緣和合──故知如只有單一因素,缺乏眾緣,則不得生起;沒有種子,故不得生;缺乏陽光,亦不得生;沒有水分,也不得生;………缺少任何一個因緣,都是無得生起的。[57]即使是眾緣和合,每一緣在強度、品質上都有極多不同的變化,種子的好壞程度、陽光的強弱、空氣的染淨、氣壓的大小、水的充足與否、土壤的成分差別、肥料的優劣、………每一因緣的改變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58],因而產生每一事物本身的無限可能。

過去已造之因,即使諸佛菩薩亦無能改變,但現在之緣,端視你的如何思惟,而未來之果,則是你當下身、口、意的行為。[59]所以我們未來的苦痛或快樂,必須自己負起責任!不是消極忍受,而是積極的爭取與創造!自己掌握自己的未來。[60]

「如果學法連人間的受用都沒有,還奢談甚麼解脫生死輪迴 ! 」[61]佛法的殊勝,在於如能如理思惟,則馬上就可以受用;如能如理思惟,則我們的身心、家庭、事業、人際關係都會因為有智慧而調和增上。一個真正瞭解緣起法因果必然性的人,在煩惱痛苦的當下,必能懂得如何去轉化因緣、消解苦惱;以緣起的正見去反省自己、找出緣由,從因緣條件上去改變轉化它,把握每一個當下的因緣而知法見法,得到當生的受用和解脫。

佛法承認前生的造作會影響到這一生,但這不是不能改變的。一個瞭解緣起正見、生命真相的人,就懂得如何去轉化它而創造新的因緣。朋友!你是否願意開啟屬於你的美滿人生!





【參考書目】

一、 原典: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Feb. 2007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至第55冊暨第85冊;卍新纂續藏經第1冊至第88冊

1. 《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第30冊,No.1566

2. 《大寶積經》百二十卷 (唐.菩提流志譯) 大正藏第11冊,No.310。

3.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唐.實叉難陀譯) 大正藏第10冊,No.279。

4. 《緣起經》一卷(唐‧玄奘譯)大正藏第2冊,No. 124

5.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卷2大正藏第33冊

6. 《大智度論》百卷(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25冊,No.1509

7. 《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2冊,No.99

8. 《大般涅槃經》卷1〈1 遺教品〉大正藏第12冊

9. 《涅槃經》卷37大正藏第12冊

10. 《別譯雜阿含經》一卷(失譯)大正藏第2冊,No.100

11. 《央掘魔羅經》卷37大正藏第12冊

12.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卷4大正藏第21冊

13.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2大正藏第8冊

14. 《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卷1大正藏第63冊

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唐.玄奘譯)大正藏第7冊,No.220。

1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唐‧玄奘譯)大正藏第26冊 No.1536

17. 《楞伽經合轍》卷8大正藏第17冊

18.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唐‧玄奘譯)大正藏第29冊No.1562

19. 《大乘廣百論釋論》卷5〈3 破時品〉大正藏第30冊

20.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藏第1冊,No.1。





二、 近代著作:

(一) 太虛大師全集:CBETA電子佛典(大正藏)2001/6/12普及版

1. 《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

2. 《第十八編 講演》



(二)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CBETA電子佛典(大正藏)2001/6/12普及版

1. 《佛法概論》

2. 《成佛之道》

3. 《學佛三要》

4. 《佛在人間》

5. 《般若經講記》

6. 《藥師經講記》

7. 《寶積經講記》

8. 《中觀論頌講記》

9. 《大乘起信論講記》

10. 《佛法是救世之光》



(三) 1. 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台北,慧日講堂,民國61年11月初版。

(1). 〈佛教的緣起觀〉

(2). 〈佛法的因果論〉

2. 演培法師著《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四) 聖嚴法師著─法鼓全集─:CBETA電子佛典(大正藏),2001/6/12普及版

1. 《禪門(4-11)》

2. 《禪與悟(4-6)》

3. 《神通與人通(3-2)》

4.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4-3)》

5.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密教史(2-4-1)》



(五) 釋淨照法師編《成佛之道講義》:新竹,福嚴佛學院,2006/8/6



(六) 開印比丘著《死亡與再生》:寂靜禪林,2005年8月初版第一刷



(七) 體方法師著《解脫之道》:菩提廣講堂,2007年7月初版



(八) 于凌波著

1.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台中,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4年11月

2. 《唯識學入門六記》: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7年1月



(九) 王守益居士著《從科學與佛學看因果觀》




[1] 1. 印順導師著《般若經講記》(p.44)。

2.《般若燈論釋》卷14〈觀聖諦品〉(大正30,127c28) :「若見因緣法,是人能見佛。」


[2] 1. 開印比丘著《死亡與再生》(p.3)。

2.《大寶積經》卷4 (大正11,21c16-17) :「一切諸法如來悉知,以緣起門開示宣說。」


[3] 1. 于凌波著《唯識學入門六記》〈百法名門論講記〉(p.19),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菩薩明難品〉(大正09,427b27) :「一切生滅法,皆悉從緣起。」


[4] 1. 印順導師著《佛法概論》(p.1) : 「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

2. 印順導師著《成佛之道》(p.3) :「虛大師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5] 印順導師著《佛在人間》(p.218) : 「引導眾生離苦得樂,就是佛法的目的。」


[6]《中觀論頌講記》(p.464):「無一法不是緣生,也就無一法不是性空;依世俗的因緣生法,通達一切法空,是證入勝義的正見。觀一切法的空性,才能離自性見,悟入諸法實相。所以,觀行的過程,第一要了解因果緣起,得法住智;再觀此緣起無自性空,假名寂滅,得涅槃智。」


[7]《緣起經》卷1 (大正2,547 b17- 21) :「佛言 : 何名緣起初,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蘊集。如是名為緣起初義。」


[8] 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p.1-4)。


[9] 1.《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卷2 (大正33,566b29-c2) :「若言無明緣行等,順生死也;無明滅故行滅等,逆生死也。順即流轉門;逆乃還滅門。」

2. 印順導師著《寶積經講記》(p.108) :「佛說法不離緣起,而最常用的是十二緣起,一般稱之為業感緣起。……所以十二緣起有二門:一、流轉門,如說:「無明緣行……但為集成是大苦聚」,……果必從因,……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下,顯示了生死流轉的現實。二、還滅門,如說:「無明滅則行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因滅果就滅,無因果不生了。在『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下,開顯了涅槃還滅的真實。……這是如來說法的肝心!」


[10] 1. 釋淨照法師編《成佛之道講義》(p.59)。

2.《大智度論》卷23〈1 序品〉 (大正25,233c4-5) :「先用法智分別諸法,後用涅槃智。」


[11] 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p.3-4)。


[12] 1.《成佛之道》(p.201) :「諸緣生法,其義甚深;「緣起義」是「甚深」甚深,………這是佛法超越世間,勝出世間的根源,當然是『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的了!緣起實在太深了!」

2.《雜阿含經》卷12 (大正02,83c13-14) :「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


[13] 1.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第十四章〈佛法的因果論〉(p.188-208)。

2.《大般涅槃經後分》卷1〈1遺教品〉(大正12,901a9-10) :「深思行業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14]《佛法概論》(p.145-146)。


[15] 《涅槃經》卷37(大正12,582c):「知從善因生於善果,知從惡因生於惡果,觀果報已,遠離惡因。」


[16] 聖嚴法師著《禪門(4-11)》(p.113) :「『業力』就是由過去世和現在世所做的一切身體、語言、心理行為相加的結果。」




[17] 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第十四章〈佛法的因果論〉(p.205)。


[18] 《成佛之道》(p.63-70) :「佛法的正見,從確見世間(出世間)有道德的定律著手。………不但要正見善惡,還要正見善惡的業報。………這是道德與不道德的價值。………「諸業」在沒有受報以前………業力照樣存在,只要因緣和合,還是要受報的。………表示著業力不失壞的意義。」


[19] 1. 印順導師著《佛法是救世之光》(p.280)。

2.《別譯雜阿含經》卷3 (大正02,393c7-10) :「行此惡業者,悲苦更苦報,悔恨何所及;修於善業者, 後獲妙果報,臨終情歡豫,後則無悔恨。」


[20] 1. 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第十四章〈佛法的因果論〉(p.207)。

2.《大般涅槃經後分》卷1〈1 遺教品〉 (大正12,901a9-11) :「深思行業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涅槃時至示教如是。」


[21] 演培法師著《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22] 《央掘魔羅經》卷4 (大正02,540a15-17) :「諸惡積聚生死輪迴,轉一切眾生於三惡趣中,如輪隨跡。」


[23]《成佛之道》(p.71-72)。


[24]《佛法概論》(p.101)。


[25]《成佛之道》(p.74-76) : 「莊子說:『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廬山遠公大師,就曾引用來比喻死生相續的道理。如前薪燃燒發光,等到薪盡火息時,又延燒到另一薪,火又旺盛起來。前薪不是後薪,後火也不是前火,而後火不能不說由於前薪的火而來。這等於說,前生的生命活動停止時,又展開一新的生命;前生不是後世,而後世確是依前生的業力而來。………如約佛法來說,過去了的業力,在如幻的法性空中,本不可說有時空的間隔,只要因緣和合(如人生,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就能在另一時間,另一空間,忽然的引發一新生命──身心活動的又一新開始。」


[26]《成佛之道》(p.76-78)。


[27]《中觀論頌講記》(p.7)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則,一切的存在,是緣起的。這緣起的一切,廣泛的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


[28]《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第4卷-第8卷)》卷4 (大正21,16b24-c2) :「以上謂:有因無緣因不自生,必待緣助方生也。若無下,又顯有緣無因亦不能生。」


[29] 于凌波著《唯識名詞白話新解》(p.187-188),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印行。


[30] 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第十四章〈佛法的因果論〉(p.207)。


[31] 1.《雜阿含經》卷12 (大正02,85 b24-27)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

2.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p.137-144)中說 : 「每一法的生起,必須具備某些條件;凡是能為生起某法的條件,就稱為此法的因緣。………這本然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為因果現象所不可違反的。………這樣,從因果現象,一步步的向深處觀察,就發見這最徹底,最究竟的因緣論。………在不離這一切現象中,得到必然的理則,這即是緣起法。」


[32]《大寶積經》卷93 (大正11,531a12-14) :「是菩薩思惟如是諸事:是我惡行不善業報自作自受,或過去世、或現在世;若先作已今受果報,我今云何於自果報而瞋於他。」


[33] 聖嚴法師著《禪門(4-11)》(p.90) :「或許有人會相信『有因一定有果』不是事實,於是說:『因果』並不可靠。其實,『果』一定是從『因』而來的。」


[34] 1.《成佛之道》(p.66) :「今生不受報,來生不受報,就是千千萬萬生,業力照樣存在,只要因緣

和合,還是要受報的。《三昧水懺》的緣起中說:西漢時,因袁盎的中傷,而殺害了晁錯。袁盎所作的殺業(教他殺),一直沒有受報。直到後身為悟達國師時,那已是晚唐了。悟達國師因貪染沈香座,惡業才感報而患人面瘡。這傳說,也就表示著業力不失壞的意義。」

2.《成佛之道》(p.69) :「從造業與受報的時間來說,可分為三時業:現報業,是這一生造業,現在就會感果的。生報業,要等身死以後,來生就要感報的。後報業,是造業以後,要隔一生,二生,或經千百生才受報的。所以造業受報,不能專在現生著想,如說:『行惡見樂,為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


[35] 體方法師著《解脫之道》(p.110)。


[36] 聖嚴法師著《禪門(4-11)》(p.91) :「從『因』到『果』的過程裡,必然要有許多的條件因素加以配合,佛教稱之為『緣』。也就是指主要的條件加上環境、時間,他人及自己的配合,此即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因果』的過程一定要有『因緣』的配合。」;《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密教史(2-4-1)》(p.90 -91) :「『凡種子都會生芽』,初學時,種子就是芽的前因,芽就是種子的結果;………需要討論種子的種類和成分,還得分析由種子到芽之間的條件,那些是真正的,那些是附帶的。」


[37] 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2 (大正8,698c20-21) :「若法有生即是因緣,法之因緣又從緣起。」

2《般若經講記》(p.156) :「因果法則,是遍通一切法的。如一株樹,有種子的因,與水、土、日光的緣,和合起來,生芽、抽枝、發葉、開花、結果。若是原因和助緣起了變化,樹的本身也就跟著變化了。人也是這樣,富貴、貧賤、賢明、不肖,都不是沒有因緣的。上面曾說:人依內心的正確與錯誤引生行為的合理不合理,由此感招苦樂不同的結果,這也就是因果必然的現象。任何事物,都不許例外,佛法就是依因果法則說明一切的。存在的是結果,同時也是因;凡是可為因的,也必是從因所生的。」.《般若經講記》(p.156) :「存在的是結果,同時也是因;凡是可為因的,也必是從因所生的。」


[38]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第十四章〈佛法的因果論〉(p.207) :「生命循環不息,在循環不息中,要想找個生命的開始,卻又是絕對找不到的,所以佛法說為無始生命的狂流。………唯有通於三世的因果,在時間上如環之無端的無始無終,始能究竟的說明因果實相。」


[39] 《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卷1 (大正63, p. 1, b11)。


[40] 1. 印順導師著《大乘起信論講記》(p.34) :「佛的出家、成道、轉法輪,以及菩薩造論,唯一的目的無非為了令眾生離苦得樂。」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卷588 (大正07,1041 b11-13) :「又舍利子,汝等當知諸佛世尊其心平等,如於佛所起純淨心,安住慈悲、與樂拔苦;如是愍念一切有情,平等欲令離苦得樂。」


[41]《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6〈5四法品〉 (大正26,393a11-12) :「四預流支者 : 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42]《大寶積經》卷38〈4 如來不思議性品〉 (大正11, 216a15) :「行邪欲者妻不貞良。」


[43]《大般涅槃經》卷29〈23 師子吼菩薩品〉(大正12,798a3-4) :「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有善藏者重業輕受;無善藏者輕業重受。」


[44]《楞伽經合轍》卷8 (大正17,924c9-12) :「證一切種智而不離諸過者:謂如來五住究盡,實離一切過惡;然又不免種種業報者:正顯定業不可轉,為諸人天作榜樣耳;非謂如來未離一切過惡。」


[45] 1.《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68 (大正29,712c3-7) :「若謂緣合果皆可生,不爾,果生待眾緣故;謂非一切有煩惱種,則諸煩惱一切可生;未斷惑時現見亦有,由餘緣闕惑不生故;猶如外法雖現有種,餘緣闕故芽不得生。」

2.《大乘廣百論釋論》卷5〈3破時品〉 (大正30,214c15-16) :「是則一切有為之法,若體若用皆待眾緣。」


[46] 聖嚴法師著《禪與悟(4-6)》(p. 86) :「………果報不一定相同?這和善因、善緣、惡因、惡緣有很大的關係。善因有可能會遇到善緣,也可能遇到惡緣,因緣的關係極其錯綜複雜,因此說是『因緣不可思議』,而因果也是不可思議。但是有個不變的原則:『我們必須增加善因緣,盡量避免製造惡因緣。』」


[47] 聖嚴法師著《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密教史(2-4-1)》(p.21) :「因為神通不能違反因果。」


[48] 1. 太虛大師全書《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 14p.2311-2351 ) :「故身病亦漸能治愈,殆亦由藥師願力耳……由藥師本誓願力,及佛果威神力,能使一切憂苦得大解脫。;………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第七願云:『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

2. 印順導師著《藥師經講記》(p.164):「如此死相現前生命垂危的病人,若因受藥師如來慈悲願力的加被,而得以扭轉危機,恢復健康,」;《般若經講記》(p. 101):「業是行為的餘勢,行為的善不善,以心為要因,所以如有強有力的智慧和願力,可以使業變質的。業是可能性,不一定要發作,是可能轉變的。因此,佛教主張有過去業,而不落於宿命論者。」


[49] 聖嚴法師著《禪門(4-11)》(p.113-115) :「佛教的目的,是讓我們超越自我的業力的困擾,獲得解脫。然而,個別的自我和全體的『眾生』,都是息息相關,沒有辦法分開。因此………希望自我不受業報,必先發願救度眾生。………,多做好事、善事,………憑著願力代替業力,便可解脫生死之苦,………更進一步,佛法教我們學習佛陀的精神,憑著願力,讓我們在眾生世界裡,時刻奉獻自己,成就他人。……自己亦達到解脫的境界。」


[50]《般若經講記》(p.129):「菩薩因為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


[51] 印順導師著《大乘起信論講記》(p.11) :「《阿含經》所說的四不壞信──四證淨,都是淨信;大乘發菩提心,也即是大乘信心的成就;」


[52] 聖嚴法師著《禪的體驗‧禪的開示(4-3)》(p.245) :「一切現象的發生必有其原因,要平心靜氣地接受它、處理它、完成它,」;《禪鑰(4-10)》(p.48) :「因果必須配合因緣。對於任何情況,………便面對它接受它,絕不逃避,但是要盡力改善。………這就可以把應受的果報,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補償取代。所以講到因果,一定要配合因緣的道理。」


[53]《長阿含經》卷2 (大正01,p12c15-18) :「淨修梵行,善神歡喜,即為呪願。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愍心,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54] 1. 演培法師著《佛教的緣起觀》第十四章〈佛法的因果論〉(p.188;190)。

2. 體方法師著《解脫之道》(p.38) :「佛陀常是這樣對弟子們開示的: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即我講的法,你們不要馬上相信,要在自己生命的生活中去體驗,等體會到了再相信。」


[55] 王守益居士著《從科學與佛學看因果觀》。


[56] 1.《般若經講記》(p.44-45) :「觀察諸法的從緣生滅,從無常為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徹見了如來法身。………這一切無不是依緣起滅,………即由諸相非相的無相門,契入法性空寂,徹見如來法身了!從緣起的虛誑妄取相看,千差萬別;從緣起本性如實空相看,卻是一味平等的。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無所不在,所以也不須於妄相外另覓法身,能見得諸相非相,即在在直見如來。所以古人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9〈17 不退相品〉(大正07,828 c3-4) :「如是正法即是諸佛清淨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1〈4 稱揚功德品〉(大正07,781c5-7)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真如法界、法性、及實際等,成就法身;由法身故,說名為佛。


[57] 聖嚴法師著《禪門(4-11)》(p.32-33) :「過去生中的惡業善業,都可由於現在生的勤惰好壞,而做若干程度的改變。多種善因,就有好運出現,如果沒有種,永遠得不到。但是,就算種了,如果內外因緣不具足,也不一定能得到,這便是佛法講的因果觀及因緣觀。」


[58]《般若經講記》(p.156) :「因果法則,是遍通一切法的。如一株樹,有種子的因,與水、土、日光的緣,和合起來,生芽、抽枝、發葉、開花、結果。若是原因和助緣起了變化,樹的本身也就跟著變化了。人也是這樣,富貴、貧賤、賢明、不肖,都不是沒有因緣的。」


[59] 太虛大師全書《第十八編 講演》(p.178) :「識得現在受者果,即是過去因,現在作者因,即是未來果。故此因果,皆自造也。造苦因,得苦果,奚怨奚尤!造樂因,得樂果,何幸何欣!乃知現在受苦果者,亦可造樂因得未來之樂果;現受樂果者,若是造苦因,亦可招未來之苦果,善惡輪迴,苦樂循環,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如夜蛾赴火,自燋自爛!誰是自癡甘醉此者?」


[60] 1.《學佛三要》(p.27-28) :「一生又一生,看來自成段落,互不相關,而實在是繼往開來的不斷過程。這樣的過去因起現在果,現在(過去)因起未來果,………所以三世相續的生命觀,可說是最符事實,最容易信受的。」

2. 聖嚴法師著《神通與人通(3-2)》(p.114) :「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由各自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禪門(4-11)》(p.110 ) :「現在就是最好的,生命的本身,不論是目前和未來,必然都是最好的。只要能夠肯定自我的生命體,是跟無限長的過去世及無窮遠的未來世連綿不絕的。現在的價值,不論是苦是樂,是成是敗,都是最寶貴的,最可珍惜的。因為能夠善用『現在』,對過去負責,也對未來負責,正好是一邊清償積欠的舊債,一邊又在積儲功德及智慧的財富。像這樣的關鍵時刻,誰還能說不是最好的階段呢?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學思認知,必然能夠接受每一秒鐘的現在,珍惜每一口呼吸的現在,也能懷著十足的信心和無上的願心,迎接光明的未來。為什麼?因為未來當然也是最好的,以最好的心態,享用最好的現在,當然每一步都是在迎向最好的未來。」


[61] 體方法師著《解脫之道》(p.1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