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因眾生有四種顛倒妄見:常、樂、我、淨。
(1. 緣身執淨,2. 緣受執樂,3. 緣心執常,4. 緣法執我。)

故佛說四念處來破眾生妄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念處的精神在如實的觀照,什麼是「如實」,就是「照它實際的面貌來認知」




一、 身念處,觀身為不淨也。

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觀,當妳滿身大汗時,便會覺得臭氣難堪,何況唾涕便溺等,皆是不淨。當人死後,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後,屍體腐爛,遍體生蛆,穿筋囓骨,最後成為白骨一堆,這個身體的生存,實在不淨。故能觀身不淨,則貪愛渴想,戀慕豔麗色相等煩惱,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於道法中。

二、 受念處,觀受為苦也。

於順情之境,則生樂受。於違情之境,則生苦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故令觀受是苦也。是以觀苦之慧力,對治「緣受執樂」的顛倒妄見。

不論是苦、樂、捨的感覺,在無常的法理上看來,苦受固然是苦,而樂受終將逝去…以至於樂極生悲,仍是逃不了苦。故人生是苦,這世界充滿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麼,如知苦而不貪戀欲樂,就不為境界所轉移,則「緣受執樂」的錯見,便不能存在了。

三、 心念處,觀心為無常也。

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無常也。

以觀心無常之慧力,對治「緣心執常」的顛倒妄見。「心」是生命的本質,然而心是無實體的,不過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緣關係的發展而已,而且心的現象,是念念生滅、剎那不住。怎麼可執它為常?由此觀心無常之慧力,能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的過患。

四、 法念處,觀法為無我也。

宇宙萬法,都是因緣互相依存,無自主自在之性,故觀無我也。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四大(地、水、火、風)組合的軀體,一旦四大不調,五蘊離散,生命便死亡。佛說五蘊的我是「假我」,不可執為真我。但眾生無知,於無我法中,妄執有我,這種妄執叫做「我見」,有了我見,則有種種偏執煩惱,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於道法中,便要以「觀法無我」之慧力,消除「緣法執我」的錯誤。

修此身、受、心、法四種觀想(四念處),皆是重在智慧,以慧為體--用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早期修行

四念處的精神在如實的觀照,什麼是「如實」,就是「照它實際的面貌來認知」,這當中不是經由預設結論來認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這有什麼差別呢?如實的觀照是緊緊地貼近於具體的身、受、心、法的當下,不需要透過任何解釋的純然體驗,唯有這樣,才可以當下看見真相,也才會真正放下內心的執取,有效地解除苦惱和不安。——不可執著“如實”,再生假像,去除“自以為是”是關鍵,虛心而待物!


故「四念處」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為如實觀察,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身念處的修行就是如實地觀照身體的組成和運作狀態,身體是由各種物質所組成的,以各種蛋白質結合成生命的形式,從解剖學可以得知身體有五臟、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內分泌、神經等,仔細地觀察身體,我們可以看清它的真相,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機器」而已,和任何其他東西一樣,有生起也有毀壞的時候,它的美和醜、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們過份依恃它、濫用它,都會讓我們驕傲、自卑或傷心、害怕。


其次觀察身體的運作,觀察呼吸的全部過程,對於行住坐臥各種動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時,對於手拿碗、拿清潔劑、擠清潔劑、塗抹、開水龍頭、沖水等整個動作了了分明,這樣就是在身念處。


然後任何的感覺:冷、熱、痛、癢、酸、麻的生起、持續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捲入其中。能這樣如實了知身體的狀態,就可以很踏實地活在當下,不再妄念紛飛,感受到少分的寧靜和安詳,真是受用無窮,可說是很好的修行下手處。如果修其他的法門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

身念處熟習以後,可以加上受念處,包括對內心的苦、樂、舍三種受,推廣到各種情緒感受:歡喜、討厭、氣憤、擔心、恐懼、悲傷、鬱悶等情緒,當它生起時,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樣,不帶批判、不加解釋地看著它,辨識它的種類、強度和停留時間,這就是受念處的修行方法。

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如果有人批評我或傷害我,馬上感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繃緊,身體進入戒備和攻擊狀態,這部份是身念處。察覺到自己正在生氣,不壓抑,也不捲入,似乎有一個冷靜的自己看著內在的一個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發現了情緒失控,然後主控權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復理智了,這就是在修習受念處。

能夠這樣瞭解自己的情緒的人,比較不會罹患心理疾病,因為減少自我壓抑,如果有輕微的心理疾病,也會有自然的改善作用,承認自己的弱點、體諒他人等較健康的心態都會有增進的效果。若有能力修習心念處和法念處,就可以更進一步提升心靈的品質了!

心念處的修行難度較高,不妨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修習。當情緒波動時,看看自己的念頭和想法,辨識它,看清楚它,但是請記住,不要認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當然。例如:我很生氣,心裏很想罵他,被自己另一部份的清醒的心看到了,發覺煩惱心開始要造業了,於是讓這清醒的心作主,轉化念頭,知道生氣想罵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決問題,試著找到無害而有效的回應方式,例如好好溝通,力求改進,這樣就是在修心念處。

透過不斷的自我觀照,發掘自己的妄想執著,然後轉化它,內心就會愈來愈善良、純淨。人的心理運作:經驗、想像、觀念、需求是很複雜的,例如我們很希望得到溫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夢想、很多的見解和信念,可以說一個人的心就是一個世界,很難一一觀照,如果優先把最有問題的部份處理好,就算不錯,可以自我鼓勵了!

至於法念處可以說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內容很廣泛包括五蘊、六根六塵、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七覺支等,扼要地觀照可以用三法印來修習,前面的身、受、心念處結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見真相、解脫煩惱。當然,法念處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當下細心體察,因而發現它的無常性、無我性和不生不滅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隨時、隨地、每一件事物的當下都可以修習,在日出日落、花開花謝、寒來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見到無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見到無我,而在根塵識相依互動中可以見到不生不滅。

無常性容易體會,無我和不生不滅則較難領悟,但是只要將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見到真相,例如在吃飯時,可以觀照整個緣起的過程,食物由土中生長到成熟,到買回家,吃進嘴裡,吞到胃中消化,腸裡吸收,成為養份進入血液,輸送到全身,成為身體的一部份,或成為熱量提供全身的正常運作,而不能消化吸收的就成為糞便排出。從植物到身體,每一種形式不斷地和合、分散、變化,其中沒有一個固定的實體,所以,每一種存在的形式都是整體的因緣中不可分割、無法孤立的現象,個別的形式只是一種變幻而已,真正說來,沒有任何一法生起,也沒有任何一法消失。每一個存在都沒有絲毫的固定性、單一性、獨存性和實在性,沒有一樣是例外的,這就是諸法空寂的本性。

在呼吸時、散步時、情緒波動時、起心動念時都可以這樣觀照。久而久之,對三法印就能更完全地體認,這就是法念處的修習。

能夠鍥而不捨地修習四念處,就可以漸漸消除妄想執著,而由於不再有這些執迷、染著,我們就可以從種種煩憂、苦惱的火熱中脫身而出,成為一個自在而覺醒的人:智慧明朗,心地柔和,寧靜而浸潤在喜悅之中。

後期修行

用四種方法觀察以破除四種顛倒,故稱為四念處觀。四顛倒:因為我們先執著有我,故進一步執著我是常的、樂的、淨的,在佛法中稱為顛倒想。世間人有四種不正確的知見,稱為四顛倒,它們是:常、樂、我、淨。


四法:四念處:四種念:四顛倒:

不淨--身念處--觀身不淨--淨:執著身心是乾淨的。

苦--受念處--觀受是苦--樂:執著世間有快樂。

無常--心念處--觀心無常--常:執著內心的恒常不變。

無我--法念處--觀法無我--我:執著萬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


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達到破除我們執著的淨、樂、常、我四個顛倒。破除四顛倒後,我們就不會有貪愛與憂愁,眾生之所以有種種憂愁,有各種貪瞋癡,就是執著常、樂、我、淨。

身念處

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說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對於行、住、坐、臥,一舉一動,內心對這些行動,要了了分明。

我們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時不知行,坐時不知坐,打個比方說:剛才站起來時,你哪一隻腳先走?剛才你走進廟宇時,哪一隻腳先踏進來,你知道嗎?在修身念處時,我們要知道身體在做些什麼?我們的心念很微細,不容易觀察到,而這四念處中,身體的行動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處時,不做任何事物,每天從行、住、坐、臥中去觀察。經過一段時日,對於自己行住坐臥的身體行動就會很清楚,了了分明。


接下來對於自己在看東西,吃飯,穿衣等動作,要保持一心。所謂的一心就是剛才我的心想這樣,眼下我的心也是這樣。修身念處的人要一心的觀察身體的行為。不只是這樣,他更應該坐禪。坐禪時身體不動,呼吸是最粗的動作,最容易觀察到它。我們觀察呼出吸入的氣息,它的長短,是呼出的氣息長,還是吸入的氣息長?是呼出的氣息短,還是吸入的氣息短?它們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用心覺察它。我們更要觀察氣息入體內,出來又進去,對呼吸要了了覺知。觀行、住、坐、臥及出入息,並沒有觀身不淨。四念處中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因為眾生執著其身是乾淨的,我們對於自身有愛染心,執著它;不只是如此,我們對於他人之身,也有愛染與執著,故有淫欲之念,故應修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來破除之。


修學觀身不淨應從內身觀察起,從頭頂到腳跟,觀察我們的皮、骨、肉、毛髮等,這一切沒有一樣是乾淨的;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都是不乾淨的,所以我們要天天沖涼。沖涼後就以為它乾淨,然後對它起愛執,越看越乾淨。如果我們能深一層的去觀察:皮膚有污垢,皮膚內的血肉是腥臭的,骯髒的;肉內的骨頭是沒什麼好看的。如果你要看的話,可以到市場看肉攤上的豬肉、牛肉、羊肉,它們和我們是沒什麼兩樣的,我們身體皮膚內的包裝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我們從未想過,天天沖涼,頻頻照鏡子,認為很滿意,這就是我們執著身體是乾淨的。


坐禪使心安定下來後,用心觀察自身的皮膚、血肉、骨骼……至於身內的大小腸裡消化過的食物,都是污穢、骯髒的;我們的五臟六腑,沒有一個是乾淨的。如此觀察,我們對身體的愛執就會消除,就不會認為自己的皮膚是滑嫩的,身體是漂亮的,頭髮是烏黑美麗的等等。

此外是觀外身--他人的不淨,這要從觀死屍中去破除對他人身體的貪愛與執著。觀死屍(九想觀):從一個人死後,觀察他到變成骨灰的過程:


先從人死(死想)後,屍體會膨脹(脹想);不久變成紅一塊,白一塊,青一塊(青瘀想);慢慢的屍體生膿(膿爛想),會變壞、腐爛(壞想);屍體上流出的血散佈在這裡那裡,一團血塗(血塗想);到了一個時候,有鳥、蟲來啄吃(蟲啖);屍體就會被撕破而不成人形,只剩下筋骨,更進一步,連血塗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副骨頭(骨鎖想);屍體暴露在曠野中久了,筋肉與骨頭都分散,後來骨頭變成象從海中拾起來的螺一樣白。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太陽曬,骨頭變成碎開來的枯骨(散想),乃至最後變成塵土,與土壤混合在一起。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死後最終是這樣的,有人說那兒有一隻老虎,我不走過去,它絕不會咬死我;但人生下來就是在等死,你我都無可奈何的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絲毫沒有選擇的餘地。佛陀說眾生的分段生死是即可悲又可憐的事,由不得我們做主,死後身子變壞,剩下白骨一堆,最後與塵土同住!


修學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是以觀察死屍,以達到認清楚世間的真相。這個真相是:我們的身體是由皮膚、毛髮、爪甲、血肉、骨骼,五臟六腑組成的,沒有一樣是乾淨的,最終是會變壞的,是不值得我們貪愛與執著的,身念處就是要如此這般的觀察。


受念處

受念處是觀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身心所產生的感受。它可分為身受:苦、樂、舍受;心受:憂與喜受,共五種。


身念處中的身體我們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對受念處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覺的。這個受不止是感受到當前是快樂或是苦惱,還要感受到不苦不樂的情形。比如風吹來,皮膚感受到涼爽;坐在那兒腳癢,感受到哪一部分癢,癢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歡拍照的人,在拍照時閃光燈照到眼睛,強烈的燈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歡拍照--心喜。


對於受我們要去知道它,覺察它。如果一個人對於觀察身體還不清楚,他觀這個受一定沒辦法完成。我們必須對於身體的行、住、坐、臥的行為很清楚之後,才進一步觀察身心的感受,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感受是從六根而來,如風吹來身體感受之;聽到聲音是從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禪時,聽到公雞啼,耳根感受到,如果當時觀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樂受。若他想:“真是豈有此理,我坐禪,你來吵我。”那他就生起貪瞋癡,心在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聲,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聲音,好像人聲,耳根聽慣了,聽了很舒服,那就是樂受;反之雜訊使我們耳朵與心受苦;有時寂靜無聲,那我們的耳朵就沒有感受了。此受會生起,當然也會消失,所以當我們觀察受的生起時,要知道它是從耳朵或眼睛來,它怎樣的滅掉,都要知道。接下來我們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處,一心觀察它,慢慢地就會發覺有受皆苦,因為受源源不絕而來,我們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緣故。當我們可以很細微的觀察受後,就可以繼續觀察心。


心念處


當我們感受到外境時,心在作用,這個知覺的心,我們要知道;但是我們往往會在知覺的心上加入貪、瞋、癡等種種煩惱,我們也要覺知;乃至這個心念是否專注在禪定或散亂等,我們也都要念念覺知這個心識所在之處。


比如在靜坐時,突然聽到聲音,耳識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們要觀察到心在耳朵作用,然後又跑到頭腦中想,我們要覺知它。這樣的慢慢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來跑去,很快地生滅。佛陀說世間上生滅最神速的是我們的心念,最容易觀察到無常,所以在四念處中佛陀教導我們觀心無常!


法念處

法念處主要的是指法塵。法塵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塵。當念“一”時,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識。念“一”時心識知道念“一”;念“二”時心識知道念“二”,……。沒念“四”時,心識不知道,還沒念“五”時,心識不知道。念“一”時,心識就生滅一下,念“二”時,心識就生滅一下,所以我們的心識念念在那兒生滅而覺知。古代開悟的禪師說:“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說:我們的前心念與後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塵組成凡夫所以為的心,其實它不是心,那是法塵。我們的法塵有很多,每每想東想西,想要罵人的心想等等,都屬於法塵。


在這些法塵中,心念處最先要觀察的是五蓋。五蓋是貪、瞋、睡眠、掉悔及疑。因為一個人要修定、修慧,這五蓋會掩蓋住他,使他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故觀法念處時,要觀察我們是否有此五蓋的煩惱?它是從何來?從何滅?它生滅的原因?我們應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們用心觀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蓋的方法,它就會消除掉,那我們就不會再懷疑佛法,對它深信不疑了。


觀察五蓋後,接下來是觀察五蘊。我們身心的一切活動都包含在五蘊當中。法念處不止指法塵,它還包括一切法。五蘊包含一切有為的生滅法,世間的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在生滅,所以觀察法塵時是要觀察它的生滅,從中發現一些事實。


在觀法念處時,除了觀察五蘊外,還要觀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與六塵。六根與六塵接觸後會產生什麼後果?我們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靜坐時,心念集中在耳朵,我們就去聽聲音,要覺知這個過程。過一會兒,我們的心念又去觀察景物,對於這些心念轉移的過程,我們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們要注意六根與六塵為我們產生了一種結縛,既是我們的煩惱從六根與六塵中源源不斷的生起;十二因緣中說明,如果一個人沒有六根,他就沒有“受”,所以我們的“受”時從六根而來。觀察這個受後,接著觀察心,再觀察受的來源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而來,我們要了了分明這個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滅掉,那麼我們的貪瞋癡很快就會消滅。為什麼這麼講呢?打個比喻:以聲音來說,有人罵你一句“他媽的”粗話,你鬧起煩惱,罵人、打人、與人過意不去等,如果你當時很冷靜,以智慧觀察,聽後就會發現:因為我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後,就產生


“他”、“媽”、“的”這些聲音的分別心。你也會發現原來外面有聲音,你裡面有耳根,它們接觸後生起受,生起心識;然後你就會發現到,原來是法塵這個罪魁禍首添加一些煩惱進去,使你做出反應或反擊。當你發現到這一點時,你就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來。我們凡夫聽聲音後,鬧起煩惱來,就只會怪外面的人,絕不會怪自己內心有這個煩惱。


如果有人說:“You are stupid”對聽不懂這句話的人來說,那只不過是個聲音罷了,但是聽的懂的人的法塵中就有“Stupid”的意義存在,他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後,感覺到這個語言,法塵中生起分別、然後比較,那他的煩惱就來了。他不責怪自己過去業中有這些“廢物”,就只會責怪別人罵他“Stupid”。如果一個人觀察法念處中的六根與六塵,到了了分明時,就知道煩惱從何處來?煩惱如何滅?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煩惱,使它不生起。


修學法念處進一步要觀察一切法是生滅無常,我們不能做主,不自在;不自在故是苦、無我。我們凡夫深深的執著這一念一念會想的心就是我,但佛法中卻說它只不過是法塵罷了,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法塵與外境的色塵是同樣一回事,只是不同東西,同樣的作用,而我們把色塵當成外在的身體與世界,法塵當成是我,所以佛陀要我們觀法無我,而且要觀一切法都無我。法塵是內在的,但這法念處不止是指法塵,它還包括五蘊及世間的一切,裡面都沒有一個我。


四念處要完成的觀行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雖然如此,但是在做觀行的過程,並不是永遠去觀想不淨、無常、觀苦、觀無我,而是要把我們的心念、行為、舉動等覺察到了了分明。


總相念處


四念處除了這四個不同的觀行外,還有一個總相念處,既是在這四念處中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苦、無我以及空性。既是:身念處是無常、苦、無我;受念處是無常、苦、無我;心念處是無常、苦、無我;法念處是無常、苦、無我。無常、苦、無我在大乘佛法中以一句話來總括它,既是所謂的“性空”。一切法都無自性,既是空性,故要觀空。


《俱舍論》中說:“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為自相,叫做別相念處。”既是各別的觀察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稱為別相念處。如果以法的總體來看,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的皆是苦,一切法皆是空性、無我性,這稱為一切法的共相。我們可以一切法的共相來觀察一切法,乃至以此法來觀察四念處,這樣的觀察稱為總相念處。


修四念處的次第


根據《大智度論》以及南傳經典《四念處經》(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都教導我們應該從觀察呼吸開始,然後才觀身不淨,因為我們的心散亂,應先把心定在呼吸上,慢慢地使我們的心念微細後,才觀察身體的不淨。在經論中說,如果我們以散亂的心來修觀身不淨,會得到反效果,結果是越觀越覺得可愛,因為我們凡夫一向來認為自己的身體好,別人的身體漂亮的緣故。


觀身後就觀受、觀心、最後觀法,其原因是身體的行動最粗,接下來是感受,再下來是心念。其實心念比法塵更微細,在這兒先觀心,後觀法,因為觀心念無常比較容易,觀法無我難。這個觀法無我,並非是叫我們想:“無我,無我。”的這樣想,而是觀察法塵念念之中,哪一念是我?這樣的觀法無我比較難,反而是觀心念無常容易。


中國佛教不大提倡這四念處的修法,只有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曾寫一本《四念處》,他是以大乘思想來講解四念處的修行。自此以後,就沒有人宣揚此修行方法了,這是很可惜的!


南傳佛教很注重“四念處”的修行,尤其是在緬甸,他們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及步驟,修禪者要學習那套方法後,才被認為有資格做導師,教導其他的人修學。

緬甸禪師教導四念處的方法及步驟:

首先修行者要放下一切事物,住在廟宇中,然後跟隨一位有資格的導師學習。每天起來,坐禪與經行。所謂經行是保持一心前後來回走。

修行四念處者每天少做事,只是坐禪與經行,為什麼要這樣呢?那時因為靜坐久了容易產生昏沉,同時久坐會生病,所以採取坐、走,坐、走的方式。導師會安排靜坐半小時,經行半小時或靜坐一小時,經行一小時的功課,有些甚至經行兩小時,在經行時觀察身體的一舉一動,念念要分明;要知道何腳先起,然後踏在地上,甚至於踏到地上的情形,也要知道。開始經行時心念粗,就要用心念左右,左右地訓練,慢慢地對身體走路行為很清楚,到心念微細時,就不要念,只要保持知道就好了。


接下來他要知道是腳走了他的心知道,或是他的心叫腳走。


他也要發現到:是心叫腳提起,腳踏到地,心才感覺到;他要發覺到這兩個過程。走到盡頭的時候,誰叫他轉彎回來;他站著也要知道,他要對這些心念了了分明。這樣經行的結果,他的心會慢慢定下來,觀察力會越來越敏銳。他靜坐時要觀察呼吸,肚子的膨脹與收縮,呼吸的出入等。在靜坐的過程中,發生任何事情,他都要知道。


每天晚上導師會個別與修行者對話,問今天做什麼修行?有何感受?導師就會慈悲教導,糾正錯誤,有些嚴格的導師在與修行者做個別對話時,不允許別人聽,因為有些修行者聽後會模仿別人的修學。比如某些修行者在修學的過程中,發現到在左右,左右走時,心念在控制他的腳,那他與導師對話時被另一個人聽到,當那個人被導師問時,也給予同個答案,他沒有發現到,也沒有感受到,只是學來的,這對他完全沒有好處。


導師與修禪者做一對一的對話,考問後,知道個別修行者的程度,就會逐步教導,不能做三級跳,避免在修禪的過程中產生偏差。這與中國禪宗祖師的教導相似。每晚禪師與禪和子(修禪者)有小參,那就是祖師以對答方式來考問參禪者。


四念處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因為我們凡夫有常、樂、我、淨四顛倒。沒修學四念處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四個顛倒,即使是念佛,常、樂、我、淨依然存在,但是修行四念處就容易破除它。煩惱少,智慧生,那就容易解脫生死,所以它是修解脫道者的良藥。


佛陀在他的遺言中指示比丘應當依止四念處修行。依據經典中說,認真修學四念處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證悟初果。經典中又說:四念處是能使眾生清淨,克制一切煩惱和悲哀、祛除痛苦和憂愁,而走上正道、覺悟涅盤的唯一之道。


有關四念處修行的經典有《四念處經》,它是被編入《增一阿含經》中。南傳經典中有印成巴厘文的單行本,我們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選譯》中找到這部經。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第四十八卷中特別提到關於四念處的修學方法,而且強調修菩薩道者也應該修學四念處。

2 則留言:

  1. 請問法師一切法空後還有明覺嗎

    回覆刪除
  2. 請問法師人生活怎樣去不造作?隨緣不變跟隨波逐流有異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