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自在如意禪

佛教之於人生

宗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極重要的一環,對於人生的鼓舞與振奮,具有無比的力量,可以安定社會,淨化人心,使人對未來具有信心與希望,使人可以過著一種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說來,宗教對於悲觀的人,具有安撫慰藉的作用;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嚇阻警惕的效力;對於純潔善良的人,同樣地亦能有所鼓勵與嘉勉。

佛法絕不詆譭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

自利利他---圓融無礙的大乘菩薩道


弘化是利他   利他即自利   自利需覺醒

覺醒要修行   修行在生活   生活中弘化

自利利他:
修行即是轉化煩惱的自覺過程,故可說修行即是為去除煩惱;沒有煩惱的狀況有二,一是煩惱已被調伏轉化,而二是享受於順境的福報而並非已調伏煩惱;故「煩惱即菩提」即是利用逆境,轉煩惱為菩提的過程說明,依此立場,逆境可說是修行的環境,而順境的福報展現,反倒是缺少了修行的磨練機緣,這也即是所謂的「富貴難修行」。

然而,誰不希望順境呢?即使是修行人,有誰冀求逆境時常現前呢?修行不就是希望逆境減少而順境漸增嗎?若是順境無法修行,那何時才能修行圓滿呢?要如何在順境持續修行呢?

順境的修行可說即是菩薩行的利他為先,在順境中吾輩凡夫才能更有餘力去助他利他,而在幫助他人去除煩惱的利他過程中,自己也學會了調伏煩惱的能力,故我們並不是非得自己經歷逆境才得學會如何轉化煩惱,自利可藉由利他而得,這即是利他自利不二;另一方面,所謂利他,即是幫他學會自利,而此自利亦即包含了逆境中的煩惱轉化與順境中的藉由利他而自利。

故知,斷除煩惱的自利,實需圓滿於菩薩的利他行之中,而利他包含著教他利他、助他利他,重重無盡,圓滿人間淨土。

學習菩薩...你就是菩薩


在介紹他之前,
讓我們先看一下他的簡歷:

美國常春藤哥倫比亞大學學士,
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碩士,
華爾街投行銀行副總裁,
瑞士銀行駐香港聯席董事,
法國銀行副總裁
……
這樣一個妥妥的學霸,精英,
他的一輩子肯定是,
吃喝不愁,生活無憂。

可如今的他,卻沾上愛滋病,
「淪落」到只能生活在中國的貧困鄉村,
究竟,他的人生是怎麼了?!

他,就是杜聰

最基本簡要的佛教道理

佛學包羅萬象,卷帙浩繁,底下所介紹的,只是滄海之一粟而已。

第一 十善

在我們日常行為中,那十樣算是善行,能夠做到這「十善」的要求,你將會比目前的生活更加的快樂和舒適。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的壞事有四樣,即:妄語、綺語、惡口、兩舌。

(三)意——我們的心所存著的壞念頭有三樣,即:貪欲、瞋恚、邪見。

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即三種行為的造作。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了。

現將十善簡單說明於後:

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佛教用語。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

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1 解釋1

▪ 緣起的定義

▪ 緣起論的內容:因、緣、果

▪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

▪ 緣起的意義

2 解釋2

▪ 果從因生

▪ 相由緣現

▪ 事待理成

▪ 多從一有

▪ 有依空立

▪ 佛是人成

一般人對佛教的種種誤解


佛教發源於印度,迄今將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時間,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由於時間的長久和地域的廣闊,難免或多或少改變了它原有的面目。

這種面目的改變,有的是為了適應與發展而形成的自然變異;如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儒道思想的融會貫通;又如禪宗的開創,大乘宗風的發揚等等,皆具有中國獨特的色彩與精神。

有的則是後世人們不明究竟,人云亦云,活生生地自己戴上有色眼鏡,產生了莫須有的誤會所致。

本章所要討論的,就是要幫助讀者們取下自己預先戴上的有色眼鏡,希望能藉此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事物。

如果能因此而進一步地認識佛教,瞭解佛教,澄清對佛教的誤解,不管那是你聽來的或自己看到的,那都是作者所最欣喜盼望的了。

至於一般人對佛教的種種誤解,我把它歸納為八項,以便加以敘述說明:

第一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在還沒有討論到本題之前,我們要對「智信」與「迷信」先下個定義。

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為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為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五蘊

蘊:又譯為陰或聚,有積增聚合的意思,意指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
佛教將蘊分析成五種基本元素,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五者,又稱五蘊,舊譯五陰、五聚、五眾或五受陰。

五蘊是指以下五種:
色蘊,總該 一切 (五根五境等) 有形之物質。
受蘊,對境而 承受 事物之心之作用。
想蘊,對境而 想像 事物之心之作用。
行蘊,其他對境關於貪嗔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
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 心之本體 也。

五蘊的體性是:生滅、無常、苦、空、無我。

四聖諦

梵語 satya 義為真實的道理即真理;古漢語字原義是審知事物的內在含義或者意義。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據四諦。
四聖諦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滅與滅苦的方法。
四諦概括了兩重因果關係:

美夢成真─心想事成之法


一、      心存美夢


人生要有夢,沒有夢想的人,猶如行屍走肉,生命就失去了光輝。

(一)、 人人有夢想,各個不相同

如果這裡有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零一種夢想,為什麼呢 ? 因為有人雄心壯志 ,夢想可能不只一個。

A君想要事業有成、B君想要贏得芳心、C君想要長命百歲D君想要功成名就王君想要身體健康、李君想要兄弟和睦張君想要子孫滿堂;陳君想娶一個妻子美麗又賢慧,還可以上得了檯面

媽媽想兒子聰明又聽話,阿嬤想孫子會讀書又都考第一名;剛當完兵的想要一份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當老闆的想員工們個個盡忠職守為我賺錢女的想嫁一個如意郎君金龜婿男的想討一個溫柔兼善解人意又可以減少二十年奮鬥的嬌娘

男朋友變心者想挽回郎心、婚姻失敗者想重拾第二春失去健康者想重振雄風、乃至羅患癌症者想延續它的生命。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問題各個不同,所以每個人所追求的夢想都不盡相同。

(二)、 總說人的夢想

    前面說過,每個人夢想不同,其實並不是這樣。這是只看到現前的缺憾而認為自己只要求這樣就心滿意足。

清閒...


只聞花香,不談悲喜,喝茶讀書,不爭朝夕。

陽光暖一點,再暖一點,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





時間很短,天涯很遠。

今後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安靜的去走完。